记者留意到,不少上班族也停下脚步拍照打卡,表示“真新颖,下班想来逛逛”。将“博物馆文创”巧妙织入城市通勤者的日常轨迹这份“巧思”背后,是《北京市博物馆条例》“推动博物馆融入城市公共空间”要求的鲜活落地。地铁站这一公共空间,也摇身变为触手可及的文化驿站。
2014年,他再回临汾。家乡盖了新房,通了高铁,“进步之大,非当年情况可比”。当年他还特意去了克难坡,发现其已开发成景区,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当夜幕笼罩犬舍,结束一天的训练与工作,刘琳总会为多多仔细梳毛。多多湿漉漉的眼神回望着她,尾巴在身后轻拍地面。谈及未来,刘琳说:“希望多多在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在岗位上发挥更大作用。”(完)
具体从影片的三大指数创作来看,对历史战争题材进行叙事创新的《南京照相馆》三大指数全面领先,观赏性87.3分、思想性88.9分、传播度90.5分,都居近三年暑期档调查首位。
作为一名长期联系侨界青年的侨界人士,姚珩深刻感受到纪念抗战胜利的意义,是在于要带领广大侨界青年铭记这段历史,要让一代代的海内外中华儿女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充满自信地向世界宣介东方主战场的重大贡献,让全世界人民知道在历史重要关口,中国人民总是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
2015年1月24日,美国南方路易斯安那州门罗市阳光灿烂,空气中弥漫着沃希托河的味道,古老沉静又不失活力。那是我第一次走进陈纳德将军的故乡门罗市,参观陈纳德航空军事博物馆,拜访该馆馆长——陈纳德将军的外孙女内尔·嘉兰惠。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一极具纪念意义的重要时刻,在新学期开学首日,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以“铭记与奋斗”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这既是新学年送给广大青少年的最珍贵的开学礼物,更是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大思政课”。
在博物馆的橱窗里,我看到了陈纳德将军第一次来中国调研时用的护照,上面写的职业是“Farmer”——农民。也读到了他在1937年3月来中国之前给弟弟写的一封家书。家书里他已经预料到自己之后在中国的工作会影响历史。正如之后陈纳德将军那句流传甚广的话所言:“等到最后一个日本人离开中国时,我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中国。”这不仅是他的承诺,更是他生命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