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9月9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气候变化》最新发表一篇研究论文指出,美国以含糖饮料和冷冻甜品形式增加的添加糖摄入,可能与全球变暖有关,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群中,在12°C至30°C的范围内每升高1摄氏度,每人每天的添加糖摄入就会增加0.70克。
常年打球的张先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郑钦文夺冠前的这几年,网球运动在大众层面一直是向上走的态势,加入网球运动行列中的人不断增多。”张先生分析,这也许跟网球是隔网运动有关,因此在疫情期间受到欢迎。
一是雨季进程总体偏早,暴雨过程多,局地影响大,华北雨季长度和累计雨量均位列历史第一。主汛期(6月至8月)全国平均降水量336.2毫米,较常年同期(331.7毫米)偏多1.3%;北京和内蒙古降水量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湖北咸丰(358.3毫米)、河北易县(351.7毫米)、贵州织金(279.7毫米)等31个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雨季进程明显偏早。长江中下游6月7日入梅、6月30日出梅,较常年分别偏早7天和偏早16天,梅雨量较常年偏少11.7%。华北雨季7月5日开始,较常年偏早13天,为1961年以来最早;雨季持续时长59天,较常年增多29天,与1973年和2021年并列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长;累计雨量(356.6毫米)较常年(136.6毫米)偏多161.1%,创1961年以来的新高。华西秋雨于8月25日开始,较常年(9月2日)偏早8天。主汛期期间,全国共出现20次区域性暴雨过程,暴雨过程多,降水点强面广,局地极端性强,“七下八上”期间北方汛情、灾情重。主汛期共出现两次特强等级的强降雨过程,其中7月23日至29日,华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多地日降雨量和累计雨量破纪录。
据介绍,“风雅长安 王维文化艺术数字沉浸展”不仅是对古典诗词文化的深度阐释与创新表达,更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实践。该展以现代科技激活传统诗意,吸引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关注传统文化、理解其内涵、弘扬其精神,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延续历史文脉。
重庆市大足区网商协会会长、大足区跨境电商服务中心负责人李科说,大足五金产业“走出去”较早,早期主要靠外贸公司出口,渠道单一,规模较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自建网站、入驻跨境电商平台等方式,拓宽渠道,扩大规模。
“今天分享的故事感人肺腑,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故事,更是华侨华人社会文化的缩影。”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华文学院教授、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理事夏玉清点评道,自近代以来,广大华侨华人爱国爱乡,支持辛亥革命、支援抗日战争、积极参与改革开放,如今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是全国平均气温为历史同期最高、高温日数为次多。主汛期全国平均气温(22.3℃)较常年同期偏高1.1℃,与2024年夏季并列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新疆等5省(区)平均气温为历史同期最高。高温日数(13.7天)较常年同期偏多5.7天,为历史同期次多。359个国家站发生极端高温事件,其中新疆吐鲁番东坎(48.7℃)、重庆巫溪(44.2℃)等57个国家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受持续高温少雨影响,江淮和黄淮部分地区气象干旱阶段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