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誉为“青黛之乡”的仙游县书峰乡,不少老人还坚守着老手艺,黄金华便是其中之一。自20岁开始种植马蓝,黄金华已与马蓝相伴50载。“我家从爷爷那辈开始就种马蓝。打蓝闲暇时,我伯公还会挑着蓝靛外出染布,补贴家用。”黄金华如是回忆道。
深化产教融合,筑牢“类型底色”核心支柱。职业本科教育核心使命在于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要、能解决复杂现场问题、推动技术工艺革新、兼具精湛技艺与理论素养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此,坚守职业本科教育“类型底色”,关键在于将系统性、深层次、制度化的产教融合作为生命线。相关院校应联合龙头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标准、共研实施策略、共建实训基地与产业学院,深入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实质性参与学校治理,如组建董事会或理事会等,赋予其在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师资评聘中的适度决策权,确保人才培养紧跟产业发展脉搏。打造共生型产教融合平台,超越传统校企合作模式,共同建设集技术研发、工艺攻关、人才培养于一体的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形成“教学—生产—研发—教学”闭环,做到人才培养与产业技术升级同步迭代,破解职业教育滞后性难题。如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建多个特色产业学院,将企业真实研发项目嵌入课程体系重构、教学评价与反馈、质量保障等教育教学环节。推动项目化教学变革,以源自企业的真实技术问题或工程项目为载体,重构教学内容与流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整合知识、锤炼技能、涵养职业精神。可以说,产教融合是打破教育与产业藩篱、促成二者紧密联系的桥梁,也是职教本科区别于普通本科最鲜明的标识。
“学校将服务区域发展作为重要使命,积极引导学生扎根西青。”天津工业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人才是创新发展的沃土和源泉,天津西青积极推动产教融合,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与智力支持。通过校企共建“微专业”、工程师进课堂等方式,坐落在天津市西青区的天津工业大学成为了重要的“人才供给源”之一,与区域内龙头企业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协同机制。
十年间,赵岩从西部计划的志愿者成长为西藏自治区政协办公厅的青年业务骨干,户口也迁入了西藏。他见证了谢通门县脱贫摘帽、路灯亮起、集中供暖……也看见了藏族群众眼中的幸福光泽。
“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应聚焦重点和薄弱领域,更加精准地发力。”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认为,探索用“数据信用”和“物的信用”替代传统担保,探索供应链“脱核”融资模式,这些都是破解融资难题的有益尝试。要更好地服务中小制造企业,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用好数字化赋能,为上下游中小供应商提供融资,为中小微企业贷款提供增信措施和风险分担机制。
8月28日上午,中国煤矿文工团召开干部大会,宣布文工团领导任命决定。经文化和旅游部研究决定,任命靳东为中国煤矿文工团(中国安全生产艺术团)团长。
主旨发言环节,来自中国—东盟文博界的专家学者从博物馆角色、馆际协作、文物保护活化、地方文化展示等多角度分享了前沿实践、创新理念与成功案例,并就深化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