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的他本可以在家中安享生活,但日积月累的职业习惯和从医责任感,令他无时无刻不牵挂临床一线。当科室遇到棘手的危重病例时,一个电话,便能让他即刻返岗。在他看来,重症监护室是生死交界的地方,多一分坚守,病人就多一分生的可能。
“现在回想,那时候患者的病情并不复杂,但对于刚接触重症医学的我们来说,每一步决策都如履薄冰。”马承恩至今仍记得,2011年,一位80多岁的老人因骨折引发严重肺感染,加之本身患有冠心病,继而出现心梗、心衰等并发症,病情危重。被转至医院重症医学科时,老人因多脏器功能受累,救治难度极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2600多万天山儿女牢记总书记的殷殷期许,心相通、志相同、力相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谱写壮丽的新疆篇章!
“以中华白海豚为原型,两项赛事共用一个吉祥物,这是我们最大的创新。”日前,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会徽及吉祥物设计团队负责人刘平云接受采访,讲述他与团队创作背后的故事。
“以往,这类大科学装置主要用于基础研究。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用它们‘照亮’产品研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研究员储旺盛的感慨,道出了科技创新的新趋势。
王晓琳致力于人工智能、传感技术与智能机器人研究工作,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中国天眼”、港珠澳大桥、埃及REF桥等国内外500余项重大工程,用科技力量守护国之重器,以创新精神驱动产业变革;张木清致力于破解蔗糖产业发展难题,带领团队完成全球首个现代栽培甘蔗中蔗1号染色体水平的基因组组装,被国际同行誉为“甘蔗研究的新里程碑”;郑树芳始终致力于南亚热带果树研究与科技服务工作,她带领团队选育出坚果新品种“桂热1号”,实现中国澳洲坚果自主选育零的突破,为广西坚果产业奠基;赵云翔创新构建智能化基因组育种体系,种猪多次在第三方测定中获得优异成绩及多项行业奖项。与东盟伙伴共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猪业”生态圈,让科技合作的硕果惠及民生福祉,诠释了“科学工作者+企业高管+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南宁9月27日电(陈荣 陈磊)9月26日,2025年广西“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在南宁举行。王晓琳等10名优秀科技工作者获此殊荣。
“我们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开发改造成套新型绿色防沙治沙材料制造和铺设装备,科学配置青海云杉、柠条等乔、灌、草空间分布,推动形成多层次、多功能、高稳定性的生态防护体系。”更智才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