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为适应村集体采购、服务委托、设施利用等日益多元的交易场景,平台不断创新交易组织方式,推出“揭榜挂帅”“自主报名”“集采组合”等灵活机制,充分激发基层资源统筹和市场供给双方的积极性,实现“带项目上平台、按需比服务、交易可回溯、收益能落地”。
从亚洲到非洲再到拉丁美洲,一个个农业项目、一座座工业园、一条条交通线路,助力当地加快发展、减贫脱贫、改善民生,为支持全球南方国家走好现代化道路注入强劲动力。
不仅新,还要实。记者留意到,“常态化”是今年营商环境改革105项清单的关键词:常态化推行“拿地即动工”模式;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管理和常态化推进机制;推动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险规模化、常态化发展;实现对涉企行政执法的常态化线上监督;实现常态化、立体化政企沟通……一次“首创”易,次次成事难,难在流程重构,难在跨域协同,更难在观念转变。
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之际,7月16日至20日,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在北京举行。现场共签署合作协议、达成合作意向超过6000项,中外参展企业和机构达到1200家,线上线下观众超过21万人次,比上届增长5%……“链接世界、共创未来”,彰显了共赢发展理念。
外贸引擎轰鸣不止于展会!今年上半年广州港集团外贸货物吞吐量、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增长23.8%和20.6%,南沙港区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24.6%,外贸商品车、煤炭、钢材业务全线飘红,双位数增长彰显外贸韧性。
陈仙辉围绕企业技术痛点“把脉开方”。他以东莞为例,建议马鞍山借鉴其通过搭建科研平台、引入高端研发机构实现产业转型的经验,同时关注人才短板问题,通过打造优质发展平台吸引高端人才,破解“专家与应用脱节”的难题。
有外国政要指出:“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国际社会期待中国发挥更大作用。”一名南非经济学家表示:“中国承建的铁路、电力系统和水电站等重大项目已在多个非洲国家投入使用,切实改善了当地发展条件。”
为测试四天工作制(不减薪)干预的效果,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美国波士顿学院范雯、Juliet B. Schor和同事及合作者开展了为期6个月的试验,涉及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英国、爱尔兰和美国的141家组织的2896名雇员。利用调查数据,他们比较了干预前后的工作和健康相关指标(包括职业倦怠、工作满意度、心理和身体健康)。他们还将结果与另外12个没有尝试该措施的公司的285名雇员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