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探索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越来越多的河湖流域“流金淌银”,生态优势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发展优势,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文章指出,2003年是一个转折点,当时中国政府意识到不能过于依赖进口石油和天然气。此后,中国对清洁能源的投资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今年以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效果较为明显。金融总量平稳增长,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分别增长8.9%和8.3%,人民币贷款余额268.6万亿元;社会融资成本处于低位,1—6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同比分别下降约45个和60个基点,信贷结构不断优化;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6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与上年末基本持平。
再看产品端。国家数据局数据显示,上半年,主要数据交易机构新上架数据产品达3328个,同比增长70%;上架的高质量数据集产品同比增长2.8倍。这些优质的数据供给大幅提升行业用数水平,有效解决痛点问题。例如,某地方农商行,充分运用多源数据推出“社保e贷”普惠金融产品,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迎刃而解。
今年6月,国内某民营能源企业在哈萨克斯坦投资建设的风电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填补了当地清洁能源领域的空白。这一项目售电价格直接与人民币汇率挂钩,有效降低汇率风险,是哈萨克当地首笔以人民币计价、当地货币结算的新能源项目。
成都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数据显示,7月1日至8月15日,成都全市入境的外国旅客达6.9万人次,同比增长72.5%。携程数据显示:成都世运会期间,成都入境游出行人次同比提升31%。从入境游客选择的热门旅游目的地看,春熙路、太古里商业区占比超过四成。
深化产教融合,筑牢“类型底色”核心支柱。职业本科教育核心使命在于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要、能解决复杂现场问题、推动技术工艺革新、兼具精湛技艺与理论素养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此,坚守职业本科教育“类型底色”,关键在于将系统性、深层次、制度化的产教融合作为生命线。相关院校应联合龙头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标准、共研实施策略、共建实训基地与产业学院,深入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实质性参与学校治理,如组建董事会或理事会等,赋予其在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师资评聘中的适度决策权,确保人才培养紧跟产业发展脉搏。打造共生型产教融合平台,超越传统校企合作模式,共同建设集技术研发、工艺攻关、人才培养于一体的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形成“教学—生产—研发—教学”闭环,做到人才培养与产业技术升级同步迭代,破解职业教育滞后性难题。如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建多个特色产业学院,将企业真实研发项目嵌入课程体系重构、教学评价与反馈、质量保障等教育教学环节。推动项目化教学变革,以源自企业的真实技术问题或工程项目为载体,重构教学内容与流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整合知识、锤炼技能、涵养职业精神。可以说,产教融合是打破教育与产业藩篱、促成二者紧密联系的桥梁,也是职教本科区别于普通本科最鲜明的标识。
透过展墙上的资料,我们看到工人们生产军需物资,农民们输送粮草物资,学生们走上街头游行呼吁抗战,商人捐款捐物,海外华侨心系祖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是通过最大限度地动员和组织民众,激发了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无穷力量。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无论是前方将士的浴血奋战,还是后方民众的全力支援,这种全民族的觉醒和团结,正是统一战线强大凝聚力的体现。它将分散的力量汇聚成江河,形成了一股不可抵挡的洪流。它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新的长城,为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最广泛、最坚实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