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6月24日电(记者 张茜翼)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牵头实施的“青年使者交流计划”——“蓝碳与滨海湿地青年科研交流项目”23日在海南大学启动。来自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21名师生与中国青年学者齐聚于此,围绕蓝碳生态系统保护展开深度交流。
从经济议题“解读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到科技议题“如何进行人机协作?”“科技赋能智慧城市”,再到可持续发展议题“适应气候变化下一步行动”“新能源+治沙”……
海南是中国红树林分布的主要区域之一。受益于各种保护修复措施,近年来,海南岛沿海一带红树林愈加葱郁茂密,吸引更多游人享受由碧海蓝天红树林交织而成的自然美景,以红树林保护区为载体的自然教育、生态旅游等呈现火热发展态势。
草案扩大社会救助范围,强化社会救助兜底功能。草案规定科学认定社会救助对象,根据救助对象类型、困难程度等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社会救助。在特困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等社会救助对象的基础上,增加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作为社会救助对象。对不同社会救助对象,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分别给予相应的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
菲仕兰自然滋养成长营项目于2023年启动,聚焦儿童自然教育和食育,致力于提升儿童的健康与环保素养。“地球免疫力第一课”的落地,不仅标志着2025自然滋养成长营项目的焕新启动,也是菲仕兰全年聚焦“呵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球免疫力”的关键行动之一。正如人的免疫系统守护着人体健康,生物多样性构成了地球的免疫力,维持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恢复力。全新开发的“地球免疫力第一课”正是从生物多样性出发,进一步将自然教育与食育有机融合,通过理解人从自然滋养中获得自身的免疫力,进而要滋养自然呵护地球的免疫力,帮助孩子形成从个体健康到生态责任的认知跃迁。课程同时关注家园共育,通过家长课堂和线上小程序,构建持续性的科学养育闭环。
同时,考试当天,凭准考证和身份证进入考点。在进入考场时要接受金属探测仪检查,为便于顺利快速通过检查,在进入考点(考场)前将手机交家长或带队老师保管,不得将手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电子设备带入考场,同时尽量不携带非必要的金属物品(如首饰等)。已经带入考点的规定以外物品,请存放至考点指定位置。
北京理工大学幼儿园园长董惠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游戏化的课程设计,更适合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特点。通过调动五官感受自然,潜移默化地种下关怀地球生态的种子,树立保护自然的责任意识。这种体验式学习,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借助数字技术呈现公园整体形象。数字再现工程是国家文化公园重点推进的五大基础工程之一。系统推进数字再现工程,对于实施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工程均有技术赋能意义。换言之,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可视为以文化资源共享为核心的有效联动,是实现区域内各类自然文化资源的系统性、整体性保护和展示的创新探索。搭建统一的数字化保护展示、信息共享、资源管理和宣传推广平台,是促进国家文化公园整体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面向未来,可以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建设融数字地图、远程监测、共享机制等为一体的文化资源信息系统,促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建设线上博物馆、不可移动文物在线展示平台和非遗数字体验馆等,整合沉浸式体验系统和数字化文旅管理系统,全面展示国家文化公园丰富内涵,使之成为展现古代中国和当代中国的形象窗口。构建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品牌体系,围绕相关主题发展数字文化产业,保证文化价值的完整性彰显和创造性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