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中国考古工作者深入中亚多国,积极开展联合考古和古迹修复工作,取得了显著实效。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西北大学教授王建新所在机构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均有考古合作。他表示,在境外开展联合考古工作时,中方考古队员秉持负责任的态度,尊重合作伙伴,也尊重所在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民。“在中亚地区随处可见过去发掘过的遗址不作保护,满目疮痍,但我们坚持对发掘过的遗址回填保护。”
未来三天,我们主要关注广东、广西的强降雨以及18日至21日新一轮降雨过程。此外,16日至18日,中东部地区的高温也会发展增多,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8~40℃。
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会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向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5省(区)调拨3万件中央救灾物资,支持地方做好抗旱救灾各项工作。
南非知名设计师妥拉·辛迪携精心创作亮相,其作品色彩奔放、充满生命力,多次登上国际舞台,但在中国的名气还不大。他坦言此行愿景:“博览会为我提供了展示机会,希望让中国消费者真正理解非洲设计的时尚理念。”
黄友义以《在AI背景下,使用融通中外的语言,提高国际传播效果》为题,深入探讨了AI时代如何提升国际传播效果;陈明明深入分析领导人演讲中隐喻的翻译问题;蒋洪新围绕译中学、学中译,分享了《大中华文库》与《汉英对照湖湘经典丛书》的翻译实践与教学经验;仲伟合分享了语言服务视角下国家形象塑造3C模型建构研究。此外,彭青龙指出区域国别研究及人才培养是外语学科服务国家战略的新方向;党争胜聚焦AI技术时代,阐述对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王启龙围绕外语与翻译分享独到见解,引发深思;袁小陆探讨翻译传播在国家形象塑造、文化传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数十位专家学者们的精彩发言,为与会人员带来了一场思想的盛宴,产生了深远的学术影响力。
“中国工匠,既能勇攀高峰,更懂薪火相传。” 2017年,多氟多公司成立了以闫春生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截至目前,工作室先后培养高级技师8人,技师及高级工156人,团队成员获授权专利35项,实施小改小革405项。2019年,工作室被授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荣誉称号。在像闫春生这样的劳模榜样引领下,工匠精神的种子在越来越多技术工人的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这次合作不仅提供了很好的方案,还能创造约一万个直接就业岗位,这对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加纳非常重要。”加纳国家矿业发展基金董事长汉娜·路易莎·比西-科泰说,非洲有丰富的资源,但缺乏好的合作伙伴、合适的技术,现在需要的一切都来了,“参加这次中非经贸博览会,收获颇丰!”
“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资源,优化完善创新资源布局,努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