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大学生科普,不仅仅是为了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这项工作的最终价值,在于让青春科学力量走出校园,融入社会肌理,让科学精神浸润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
影片根据幸存者的真实故事改编,为其深刻的人性探讨注入了强烈的现实张力,令人不由细思极恐,不寒而栗。《伊甸》讲述三组身份迥异的逃亡者相继来到一座资源紧缺的海上荒岛,因生存压力从而展开残酷竞争的荒岛求生故事。当粮食枯竭、水源污染,人们求生的本能迅速碾碎了彼此间脆弱的信任。在这座与世隔绝的荒岛上,人性在绝望中被兽性吞噬,进而欲望扭曲滋生出罪恶,由此三组人展开了疯狂又激烈的厮杀,地狱天堂,仅在一念之间,生存成为终极考验。
约翰·道尔或许是研究美日战争最杰出的美国历史学家,他的代表作包括《无情之战》(War without Mercy)和《拥抱失败》(Embracing Defeat)。除此之外,还有例如拉纳·米特(Rana Mitter)的《被遗忘的盟友》(Forgotten Ally)等重要著作。
职业的新陈代谢,折射时代的发展变迁。新兴职业的不断涌现,是社会充满活力的生动注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和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新期待,不断细化优化社会分工,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挖掘、培育新的职业序列,开发新的就业增长点。”积极拥抱新变化,加快塑造新动能,新的机遇就在前方,新的未来就在脚下。(李铁林)
如今,这些亲历者中仅2位健在。“‘成都大轰炸’受害幸存者,现在都是白发苍苍的耄耋之人。在无差别轰炸中受难的被害者们,没有名字的记录,也没有纪念碑,‘活过的证明,死了的证据’都没有。”成都大轰炸公益代理律师徐斌感叹。“如果您以为这场战争已经离我们远去,与我无关,那您就大错特错了。”
纪念重大历史节点,总需触摸历史的温度,鉴往知来,锚定前行航向。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8月至翌年1月,是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略性进攻战役,陆续参战的部队达到105个团20余万人;先后进行大小战斗2000次以上,毙伤日伪军2.5万余人,攻克据点2993处,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它的胜利,使日军在华北的交通陷于瘫痪,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同时,它遏制了对日妥协逆流,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振奋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今天重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百团大战这辉煌的一页,既是对先烈的缅怀,更是对伟大抗战精神的传承——唯有铭记来时路,方能在时代征程中续写新的篇章。
综合路透社、美联社等媒体消息,据卡齐纳州议员阿米努·易卜拉欣(Aminu Ibrahim)证实,这起袭击事件发生在8月19日凌晨,地点位于乌恩古万-曼陶社区的一座清真寺及附近民居。事发时,当地民众正聚集在一起参加宗教活动,一伙武装分子闯入清真寺后,随即向人群开枪扫射并逃离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