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城市历史与现代的交织,在我心中留下深刻印记。我深刻感受到上海的繁荣与活力。”通过这次上海之行,来自英国的苏蔼岚深刻理解了跨文化交流的价值和重要性。作为教师,她更希望自己不仅是连接海内外的纽带,更是引领下一代的寻根桥梁,她很乐意成为这座“桥”。
“七七事变”88周年之际,作者参加浙江省档案馆组织的“我在档案现场 解密档案故事”活动,走访了这所大学——浙江大学龙泉分校。
郑天挺的子女在《三十年风风雨雨》一文中讲述了当时的场景,“8月某日,日本宪兵搜查北大办公室,校中人已极少,办公室只先生一人对付,情况异常紧张。”
今天,当我们走过佟麟阁路、赵登禹路,仿佛仍能听见卢沟桥的枪声穿越时空。那“一夜之间”被永远刻入历史年轮,它见证的不仅是奋起的抵抗,更是一个民族在危难中的觉醒与凝聚——“我们四百兆人团结所成的城,是任何种炮火所不得攻破的!”
来自加拿大的王亚楠长期参与加拿大上海商会及多项华人社团事务。她一直关注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桥梁作用。“华裔青年有天然的跨文化优势,我们懂语言、通文化,了解中国的情况,也熟悉海外主流社会的思维,应当主动‘向内扎根、向外联结’,同时发挥青年力量,为侨团引入新的资源与视野。”
这些所谓的微专业,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专业,而是在学生本专业的基础上,设立一些针对性强的小课程模块,专门用来提升学生某一方面的专业技能。学校开设的微专业课程采用“校内导师+企业师傅”的双师制教学,很多老师都是来自港口一线的技术能手和劳模工匠。
202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222万人。当年年刷新的毕业生数字和经济转型期的岗位结构性矛盾发生碰撞,这意味着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是必须过的民生关口。
夜市现场,有市民举起天麻对着灯光看纹路,有市民把金银花凑到鼻尖细闻;几位女生做完耳穴压豆后,对着贴满药籽的耳朵自拍;小朋友们拿着“药膳冰激凌”在摊位间穿梭……传统医学的魅力,在人们的沉浸式体验中悄然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