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全感包裹”的震撼,离不开多年来技术的不断迭代。回望2004年阳朔漓江,《印象·刘三姐》用12座山峰作天然幕布,靠百盏渔灯勾画视觉轮廓,让游客感受到了“人在画中游”的壮阔场景。如今,走进《乐动敦煌》洞窟剧场,“从天而降”的天女,衣袂翻飞,仿佛活化了壁画中的乐舞盛景。这些技术方式的升级,使游客能探索现实中难以接触或不存在的事物,并对文化形成多维度的感知。
从“地域特色”到“文化名片”。夜幕低垂,霓虹闪烁,留声机低吟……在我国首部长江漂移式多维体验剧《知音号》中,游客可身着华服,手持船票登上轮船,在舞厅、咖啡厅、甲板等不同场景内“穿越”回百年前的武汉,仿佛一脚“跌进”老汉口的码头时光。
2013年,早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时,对新疆的定位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对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的定位则为: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
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记忆和情感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一座座历史名城、文化古城,对城市传承历史文脉提出一系列重要要求。在北京玉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在江苏苏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要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积淀了前人的智慧,塑造着城市的品格,是城市韧性的支撑和城市创新的底气。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要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在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守护文化根脉、凝聚文化认同等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以新质生产力激发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的丰沛资源价值。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理解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独特内涵、构成、类型,找准让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的破题切口,勇于探索前沿创新路径。比如,探索历史街区、古建筑、古民居等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所有权、使用权与经营权的分置改革,推动活化利用;以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赋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探索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与未来产业的融合路径;等等。把握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文化价值与资源价值的辩证关系,让保护与传承、守正与创新协同并进,使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徒步的魅力不只自然清凉,还有人文滋养。古蜀道拦马墙段,来自重庆的张先生牵着儿子的手缓步前行。孩子好奇地看着路边古老的夯土墙体遗迹,询问究竟,张先生将古蜀道的历史娓娓道来:“古人牵着马走,怕马掉下去,就造了防护墙,所以叫‘拦马墙’。”
从“手段单一”到“声光电综合运用”的技术迭代。在《赳赳大秦》剧院里,观众仿佛亲历千年前波澜壮阔的华夏史诗,整个观演过程兼具强烈的沉浸感、代入感与穿越感,并充满科技张力。技术手段的迭代升级,持续强化沉浸体验,激发了观众的深层情绪,最终形成“为情绪买单”的闭环。沉浸式演艺由此完成从“服务经济”到“体验经济”再到“情绪经济”的跨越。
长沙8月7日电 (唐小晴 罗萱轩)2023年6月,长沙岳麓峰会上,中部省份湖南首次提出“把长沙打造成全球研发中心城市”。这一部署被列为湖南打造“三个高地”的标志性工程之一。
“‘购在中国’不仅成为国内居民的消费热词,也成为国际游客的‘潮流之选’。”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在日前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今年上半年,商务部会同多部门发布了《关于组织开展“购在中国”系列活动的通知》,各地组织了多次“购在中国”的活动,政策加持与市场活力相互激发,入境游客消费同比增长迅速,今年上半年,全国离境退税销售额同比增长近1倍,离境退税商店数量超7200家,“购在中国”成为我国经济的新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