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张凡介绍,牧场融合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打造了全球首个全程可视化养殖系统,实现养殖全流程的自动化与数字化;牧场还形成了“养殖-有机肥-种植”绿色循环链,使养殖效率提升30%,死亡率降低至2%以下。据悉,牧场2025年生猪年出栏量预计达3万头。
2025年贵州“村超”全国赛(以下简称,“村超”全国赛)连日来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如火如荼展开。经过近5个月的赛区角逐,中国各地51支队伍在赛区脱颖而出,汇聚榕江参加总决赛。全国赛的打响,代表着“发动榕江人民自己玩”的贵州“村超”从质变跳跃到“吸引全国人民一起玩”的中国“村超”。
高新技术企业超46万家,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超60万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0%左右,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中国,正从全球制造中心大步迈向全球创新中心。
市场监管总局8月12日发布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新设经营主体1327.8万户。其中,新设企业462万户,新设个体工商户862.9万户,新设农民专业合作社2.9万户,多种经营主体均呈现稳定增长势头。
围绕产业高质量发展,《条例》提出,以规划引领产业布局,推动集成电路、物联网等本地优势产业与低空经济相融合;支持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微企业进行配套协作,形成全产业链体系;加强智能网联、先进飞控等核心技术的攻关,建设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统筹建设特色园区,完善各项配套服务。
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中国经济发展的要素禀赋正发生变化:如今,中国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为全球最高;每年培养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专业毕业生超过500万人。这三个全球之最和一个500万意味着什么?过去5年中国的人才储备有哪些新变化?
作为西南季风进入中国的第一道生态屏障,高黎贡山既是中国和缅甸交界地区的自然地理屏障,也是中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北接青藏高原、南连中南半岛、东临怒江河谷、西靠缅甸恩梅开江,南北纵跨600余公里。
“和合共生”带来的文旅融合“引力”,不仅助力天津吸引八方游客,也促进全国文旅深度融合焕发新活力。在甘肃敦煌,数字技术让古老石窟“芳华永驻”,是文明与科技之“融”;在江西婺源,篁岭晒秋民俗吸引八方游客前来参与农事体验,是人与自然之“融”;在福建泉州动车站,非遗传承人面对面向旅客展示高甲戏、木偶戏等国家级代表性非遗项目,是传统与现代之“融”……从“资源依赖”到“价值创造”,从“打破壁垒”到“拥抱大众”,这种“和合共生”的张力,恰是中国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注脚,让文化之美在交融中浸润人心,让旅游之乐在共生中传递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