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向新而行”。打通机制,既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又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更大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让创新成果加速从“书架”走向“货架”。
面对争端当事国非法侵占中国部分南沙岛礁,中国在维护自身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基础上,始终坚持和平解决争议。在争议妥善解决之前,中国始终恪守《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中的承诺,保持自我克制,与周边国家共同维护南海地区和平安全,共同推动南海地区务实合作,共同促进南海地区稳定繁荣。在中国与东盟国家长期共同努力之下,南海地区局势总体和平稳定,中国与东盟国家以南海为纽带,在经贸、投资、安全、海洋环境保护、人文交流等方面携手同行,不断创造共同繁荣的强劲动能。
2024年6月,印度尼西亚总统普拉博沃在第21届香格里拉对话会上表示,真正的安全要通过相邻国家间建立友好关系来实现,“合作是通往繁荣与和谐的唯一道路”。
过去20年间,拜城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妈妈”团队从6人发展至18人,通过“一对一帮扶模式”累计守护43名未成年人成长。从单一的物质救助到“法情相伴”的综合关爱,她们在当地群众心中播撒“法治种子”,检徽之下,母爱熠熠生辉。
近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有相似的历史经历,在取得民族独立后,这些相似的历史经历、共同的价值追求汇聚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精神。而现在,以南海为连接,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平共处、互利合作、携手共进、和谐共生,是这些传统和精神的延续,也是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南海地区的实践。
“临港是年轻人的城,其实数据产业无论是数据加工还是数字文化,大量从业者都是朝气蓬勃、有创意的年轻人,他们在临港新片区集聚,这也是我们能做国际数据加工枢纽的一个有效因素。”
这就是为什么理解双方文化非常重要,这有助于找到适合特定受众的正确项目,来实现我们传播文化的目标。在这个人们注意力持续时间缩短、渴望新奇的世界里,只有那些能激发个体共同兴趣和好奇心的创新活动才能成功,才能够在过程中打破文化和语言的差异。
数据要素在文化领域的深度融入正在推动文化资源整合升级与创新转化。2023年12月31日,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联合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专门提出要“发挥数据要素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将“数据要素×文化旅游”列为12项重点行动之一,有关文物、古籍、美术、戏曲剧种、民族民间文艺等数据资源的开发、共享、交易流通,文化数据价值的挖掘以及保护治理等,都属于重点行动计划。“沉睡”的文物、典籍与技艺也可以转化为可深度挖掘、传承、利用的“活化数据”,例如故宫博物院将186万余件藏品打造成“数字文物库”,使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突破时空限制永久存续、实时显现;超过6500份的“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成为全球首个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云游敦煌”“寻境敦煌”变成超现实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