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电商之外,内地的线下零售业也在数字化转型。比如连锁超市分析用户的购物数据和地理轨迹,调整门店布局和商品种类,还针对不同用户开展个性化促销活动。
国内多数城市的孩子会经历一系列的听力体检,包括3岁前的健康体检、满3周岁后的入园体检。在中国特别是上海,孩子进入幼儿园都会进行体检,其中的听力检查使用的就是声导抗,也就是针对中耳的检查。该检查很容易检出中耳炎,当然,也有假阳性,比如耳道耳屎太多。不少孩子入园体检听力未过,到医院检查发现是耳屎堵满了,去除耳屎后,复查就通过了。还有孩子确实是中耳炎,或是鼻炎导致的耳内负压太高,这些情况大多都可以通过药物诊疗得到治愈。
金融领域权力集中、资金密集,是反腐倡廉的重点领域。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金融领域隐性腐败又现新苗头——有的假借看似合法的市场交易,通过“层层嵌套”为腐败披上“隐身衣”;有的通过“资金掮客”以专业手法在行贿者和受贿者之间设置交易“隔离墙”,实现贿金的辗转腾挪……业内人士建议,运用大数据和部门协同等手段,加强监督穿透力,让金融隐性腐败无处藏身。
“我在这里教科学课。学校的300多名学生大多是柯尔克孜族护边员子女,通过家访和日常接触,我被护边员们守护边境的艰辛与坚定深深打动。培育好戍边人的下一代,义不容辞!”毕业于西安航空学院的姚智戈感慨。
雅加达8月6日电 (记者 李志全)中国驻登巴萨总领馆6日发文,提醒领区中国公民近日防范大风大浪等极端天气。日前,印尼气象部门发布预警称,近日,该馆领区巴厘海峡南部、巴东海峡、龙目海峡南部以及巴厘岛南部等海域出现高达6米的海浪,巴厘岛北部和南部海域风速较快,将对海上运营船只带来安全风险。
至于冬季是否可以在高原旅行,答案是肯定的。例如清代乾隆年间,为驱逐廓尔喀对西藏的入侵,将军福康安1791年12月26日从西宁出发,带领随从约30人,途径黄河源、巴颜喀拉、唐古拉,进入西藏界内,连遇风雪,粪草缺乏,马力更疲,且多倒毙,最终于1792年2月12日到达拉萨,耗时接近50天。事后当地人告诉他,藏客等走这段路,需要120天至130天,与之对比,可谓神速,福康安甚是得意。这也反映出高原冬季旅行的优点,地上完全冻结,利于快速通行,缺点是补给不佳,也就是说如果需要急行军,冬季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随后海兰察等带领士兵从西宁出发,沿着这条路,于2月至4月(闰月)中抵达,路上耗时约3个月,也较藏客速度更快。再如普尔热瓦尔斯基1872年12月4日从柴达木盆地南缘都兰宗加出发,翻越昆仑山东支布尔汗布达山,经黄河源,过巴颜喀拉山,于1873年1月22日抵达通天河畔(木鲁乌苏河),原计划目的地为拉萨,但因盘缠不足,被迫于1873年2月中旬返回柴达木。最极端的当属法国探险家邦瓦洛特一行,为开辟新路线,于1889年11月17日从新疆若羌一带出发,带领由6名探险队员、数名雇工共十多人的探险队伍,翻越阿尔金山、祁漫塔格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耗时约3个月,1890年2月15日到达纳木错。他的行程不仅选择在平均气温零下20℃至零下30℃严寒的隆冬,而且穿越著名的无人区藏北高原和可可西里,中途缺乏补给。代价是两名驼工在旅途中因高原反应而去世,到达念青唐古拉山时,驮运行李的马匹和骆驼全部死亡。原计划目的地是拉萨,但未得到地方政府允许,改道那曲、类乌齐、昌都,最后于1890年6月24日到达高原东部打箭炉,终于走出青藏高原。
每一处不可移动文物、每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每一个历史文化街区和村镇都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地域的记忆。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就要求系统保护各类文化遗产,提出“抓紧抢救、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浙江的历史文化遗产,积极做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等工作,着力构建比较完备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保护体系”等要求。在工作实践中,习近平同志既注重文物保护修缮展示,又重视文献资料整理出版。比如,他主持并推动实施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亲自担任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主任,定方向、出题目、提要求、作总序。比如,对“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全程支持、念兹在兹,项目的每一个关键点、每一段攻坚期,都亲自引领、倾力推动。2006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习近平同志调研杭州文澜阁修缮工程,并于当年9月27日对文澜阁本的《四库全书》影印出版计划作出专门批示:“文澜阁本的《四库全书》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将其影印出版,这是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对我省开展的文化研究工程具有重要意义。”经过10年努力,汇聚浙江数代学人心血的文澜阁本的《四库全书》影印出版完成,全书达1500多册。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与实践探索,以系统思维明晰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要对象,增强了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性和整体性,使得浙江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促进了浙江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微短剧作为中国视听产业创新的代表性形态,其出海路径不仅关乎内容的传播,更是一次跨文化、跨市场的系统化挑战。在海外用户高速增长与产业基础薄弱并存的背景下,微短剧已步入“薄利阶段”。未来能否真正实现从“流量思维”到“生态建构”的跃迁,取决于内容原创能力的持续供给、行业治理能力的稳步提升、平台商业模式的适应进化,以及制度支撑体系的全面转型。在内容、机制与制度的协同重塑中,中国微短剧才能真正完成从“跟随者”向“定义者”的身份转变,在国际内容竞争格局中赢得更具可持续性的传播能力与话语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