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关税政策大幅降低了非洲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壁垒,为非洲出口规模扩大、品类多元化创造了条件。”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王进杰告诉本报记者。去年,中非贸易额达到2956亿美元,连续第4年创历史新高。中国连续16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零关税政策自启动至今年3月,中国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进口额达214.2亿美元,同比增长15.2%。仅看咖啡这一品类,今年一季度,中国自非洲咖啡进口同比增长就达到了70.4%,可可豆进口同比增长56.8%。
有意思的是,这样的成熟心态或许也和陈圆将的成长经历有一些关系。6月下旬,在浙江台州的2025年全国青年(U20)田径锦标赛上打破由日本选手泉谷骏介保持的亚洲青年(U20)纪录之后,陈圆将就透露了这样一段小故事。
在王进杰看来,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在非洲设立加工基地、采购中心,推进投资与贸易布局联动。同时,积极参与非洲国家建设出口型基础设施与物流体系,强化港口、园区与数字贸易枢纽的建设。这既能增强中国资本的全球配置能力,也有助于非洲国家吸引更多附加值产业进入本地,形成稳定就业与税收来源,从商品出口升级为产业协作。面向非洲国家,中国企业还可通过技能培训合作、高校联合学位项目、研究人员交流机制等方式,培养一批“懂中非、懂技术、懂贸易”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在全球贸易升级新格局中实现南南人才合作的制度嵌入。
7月1日暑运启动以来,上海口岸出入境客流持续攀升。7月,上海空港口岸出入境航班2.3万架次,出入境旅客367.3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0.5%、11.8%;邮轮口岸出入境邮轮47艘次,出入境旅客18.4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2.1%、44.4%。(完)
实施“持续服务”计划。高校应构建“基地建设—团队接力—资源联动”的长效服务机制。在基地建设方面,与实践地签订长期合作协议,设立固定实践基地,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确保服务的稳定性。在团队接力方面,采用“老带新”模式,由往届实践团队向新团队传授经验,形成“调研—服务—反馈—优化”循环链条,确保服务的连续性。在资源联动方面,整合校友资源、企业资源与政府资源,如邀请基层工作校友担任实践导师,联合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对接政府部门推动成果落地。
这里蕴含着节流和开源的关系。必须看到,减损也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尤其对于超大规模经济体而言,一度电的节约,一平方米土地的利用,乘以庞大的经济系数,都不是一件小事。以产业创新高效利用资源,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也是一种开源。
新海湾建设绿色产业型美丽海湾,构建以绿色低碳发展为主导的临海产业体系,培育会展品牌与产业融合、以免税经济激活消费动能、探索“渔业+文旅”融合与美丽新渔村建设。雷琼世界地质公园通过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促进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和生态服务功能提升。
参加座谈会的业内人士对医保大数据也有很高期待。2022年3月,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建成,涵盖了全国超13亿参保人、超100万家定点医疗机构和药店、1万余家医药企业、30余万种药品耗材的医保信息。“我们数据的质量非常高,而且时效性非常好。大家平时在医院看病时能够及时结算,就能感知到我们数据的效率。”国家医保局大数据中心主任付超奇介绍,通过这些医保大数据可以迅速了解全人群的疾病变化、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这些数据可以赋能企业,让企业更加精准地创新。此外,医保大数据还能赋能药物综合价值评估,加快纳入医保目录的节奏,帮助研发更多的创新药和特药保险,促进商保跨越式发展。他表示,医保大数据或可让国产创新药成为投资的黄金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