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底,广西培养桂派中医大师、广西名中医达279人,国医大师3名、全国名中医4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76名、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88名。广西支持建设各层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255个,连续5年组织名中医专家团队下沉基层开展“名中医八桂行”等活动。
柯曲镇地处青藏高原腹地,高原病、慢性病、包虫病和妇女“两癌”发病率较高。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尼玛拉毛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居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有效降低慢性病和传染病在当地的发生率。“刚开始时,大家都有顾虑,不愿做检查。我就沉下心来给大伙讲疾病筛查的好处。”尼玛拉毛说。
过去,邮票市场依赖“稀缺性+炒作”模式推动价格上涨,但如今这种模式难以为继。一方面,部分新邮发行量大,导致市场供过于求;另一方面,缺乏创新题材和设计,使邮票文化魅力大打折扣。
业态跨界“链路闭环”,让文旅消费“火”起来、民生福祉“厚”起来。打破行业壁垒、拓展产业边界、开辟融合赛道,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突出高能级主体培育和高品质产品供给,构建“系统思维贯通、多元主体协同、全链跨界串联”的长效机制,激发内容共创、主客共享、价值互哺、双向奔赴的“链式反应”,让人民参与、人民满意、人民受益。昆明斗南花卉市场被称作来滇游客的最后一站,客人来滇旅游后大多来此选购鲜花寄送亲朋好友。从花田、花市到花都,从对手交易、电子拍卖到鲜花电商崛起,从推着小车送花到冷链物流送达全球……斗南小镇用40余年时间,让鲜花“绽放”出交易量和交易额两个超百亿的“浪漫经济”,带动了游客数量大幅跃升。当文旅与农业、体育、工业等多元业态跨界融合,产业增值、企业增效、群众增收的产业链条闭合,文旅发展成果真正转化为人民可感可知可触的获得感幸福感,文旅产业作为民生产业与幸福产业的“含金量”才得以彰显。
在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前来参观的市民络绎不绝。1932年4月刊发在《红色中华》上的《对日战争宣言》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看。
文化涵养须长久,培厚清正廉洁沃土。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需要深厚文化土壤的滋养。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廉洁元素,引导党员干部修身律己、廉洁齐家,自觉抵制歪风邪气,营造崇廉尚洁、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和社会氛围。
以“课程嵌入”贯通育人链路,增强“大思政课”的知行转化力。项目式实践要有效提升思政引领力,必须深度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破解专业课程与社会实践“两张皮”的困境,构建“知行合一”的育人生态。首先,知识重组,专业课程内容向项目转化。利用项目本身的跨学科属性,将专业课程核心知识模块转化为项目实践的“任务包”或“问题集”。围绕综合性实践主题,思政教师、专业导师、行业专家共同设计任务链。这种基于真实问题的知识重组与供给,打破了传统学科的藩篱,使学生在项目中自然领悟知识的整体性与思政的统领性,实现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频共振。其次,能力贯融,专业能力培养向项目借力。项目式实践是能力锻造的熔炉。学生在项目式实践中不仅产出项目成果,更能够通过系统性实践过程,全方位锤炼青年适应时代要求、担当复兴大任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有效促进了“知”与“行”的深度转化。再者,场域延展,专业实践场景与项目衔接。项目式实践将育人场域从教室延伸至广阔天地。通过构建“课程教学-项目实践-反思提升-成果辐射”的闭环,项目前理论铺垫与价值引导,项目中实践探索与能力锤炼,项目后成果凝练及社会传播,形成一个持续深化、影响扩大的全域育人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