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融则两利,合则共赢。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在旅游体验中得以传承;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在文化熏陶中得以升华。当文化灵魂与旅游载体深度融合,必将展现强大的产业整合能力和辐射带动效应,能有效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活跃市场、增加就业、提高收入,开创“一业兴、百业旺”的良好局面。当前,我国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也是国际旅游最大客源国和主要目的地,文旅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体系中的重要位置更加凸显,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新时代的文旅已然成为大众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方式。各地区各部门围绕文旅融合发展进行大胆尝试、有益探索与生动实践,在理念融合、职能融合、资源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业态融合、对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旅游发展品位和文化发展效能显著提升,广大人民得以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品味时代之美。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和旅游产业属性不同、内在机理各异、运行方式有别,融合发展面临多重挑战考验,亟须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江苏省苏商发展促进会会长、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彬表示,苏商作为江苏发展的中坚力量,需以科技创新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深度融入全产业链,打造“数实融合”新标杆。要深化沪苏产业协同,破除地域藩篱,畅通要素流动,在长三角一体化中把握机遇、共创共赢。面对复杂环境,广大苏商要深刻领会国家关怀,坚定发展信心,聚焦主业练好内功,将政策红利转化为迎难而上的动力。
连日来,受高温少雨天气影响,黄河流域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省(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针对流域相关省(区)旱情,黄河防总和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第一时间分别启动抗旱四级响应和干旱防御Ⅳ级应急响应;自6月14日17时起,针对河南省启动干旱防御Ⅲ级应急响应;要求各相关单位落实落细各项抗旱保供水措施,做好旱情持续或进一步发展的应对准备。
对一家大宗贸易企业来说,国际市场价格瞬息万变,企业如果无法及时收付款,很可能错失最佳交易时点,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还会影响企业信誉。摆在这类企业面前的客观难题是,结算效率是影响他们开展离岸贸易的瓶颈之一。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妇三科主任、主任医师周坚红,深耕普通妇科、微创手术、女性更年期保健等领域,37年累计为40多万名患者解除病痛。她看病很“慢”,对每位病人关怀入微:“不舍得你做手术”“小毛病,没关系”……她用自己的方式缓解患者焦虑,鼓励她们积极治疗。
协同机制“多元高效”。学院建立由政府、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需求共提、方案共制、资源共建、成果共享”的开放育人生态。60多年来,学院为国家输送了数万名优秀毕业生,其中,2人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培养了数十位大型钢铁企业领军人才。
创新驱动“常”在“长”新,激发源头活水。面对作风建设的新形势新挑战,必须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赋能监督执纪,提升精准发现和处置问题的能力。探索建立作风建设效果评估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新动向、解决新问题。深化运用“四种形态”,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创新廉洁教育载体和形式,增强吸引力感染力。通过持续创新,不断为作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确保“常”“长”之道在时代发展中永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