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要素在文化领域的深度融入正在推动文化资源整合升级与创新转化。2023年12月31日,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联合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专门提出要“发挥数据要素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将“数据要素×文化旅游”列为12项重点行动之一,有关文物、古籍、美术、戏曲剧种、民族民间文艺等数据资源的开发、共享、交易流通,文化数据价值的挖掘以及保护治理等,都属于重点行动计划。“沉睡”的文物、典籍与技艺也可以转化为可深度挖掘、传承、利用的“活化数据”,例如故宫博物院将186万余件藏品打造成“数字文物库”,使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突破时空限制永久存续、实时显现;超过6500份的“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成为全球首个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云游敦煌”“寻境敦煌”变成超现实的体验。
然而,这片生态宝库也曾面临严峻挑战。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工作人员李诗川说,因周边养殖和人类活动频繁,保护区内水质一度恶化,生态功能严重受损,当时生态修复任务艰巨。
李猛介绍,60年来,那曲经济水平显著提升。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欣欣向荣的巨大变化,自1990年到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从2.95亿元(人民币,下同)增长到246.34亿元,增长82.51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0.3亿元增长到138.44亿元,增长460.4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8092.58万元增长到40.47亿元,增长50.01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755.05元增长到55499元,增长30.62倍;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11.8元增长到20099元,增长47.81倍。
数据要素赋能文化高质量发展产生的驱动价值,有效释放了文化消费、文化服务与文化治理的潜在能量,重塑了文化业态格局和文化生态体系。近年来,“上海演艺大世界”通过智能实时分析演出上座率、观众画像、口碑评价等百余项指标,为剧目引进、票价制定、营销策略提供精准支撑,打造出“消费即体验、体验即内容”的文化产业新生态。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工程通过汇聚全国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机构数据,实现了文化资源数字化的采集加工、文化遗产保护状况的系统监测、文化市场风险的预测防范,不仅打造了“线上+线下”文化消费的全新场景,更为文化政策制定和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数据要素赋能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作用大为凸显,深刻改变了文化领域的传统运行模式,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动力。
1941年春,200师奉调安顺休整驻防,离乡10多年后,柳树人随军回到家乡。1942年初,柳树人与一位家乡女子喜结连理,只是新婚不久,200师便奉命远征缅甸,柳树人随军出征,未有子嗣。临行前,他着便衣与妻子及兄嫂合影,拍摄的一张照片成了他留给家人最后的纪念。
日常监督须常在,织密无死角防护网。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必须让监督如影随形、无处不在。健全完善日常监督体系,将监督触角延伸至权力运行的每一个神经末梢。聚焦“关键少数”,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综合运用谈心谈话、督导检查、信访举报等多种方式,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使监督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和坚固的“防火墙”。
香格里拉8月20日电 (时文枝)19日,第四届香格里拉论坛在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举行。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索“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世界的‘香格里拉’”具象化的实践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