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应急管理、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成立由25个厅级干部带队的工作组和27个专家组,分片包市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对各地水源调度抗旱播种、抗旱保苗等工作进行督促指导,及时协调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各地也积极采取行动,组织人员力量全面开展抗旱。
2025年8月2日15时30分许,田某某(女)驾驶白色越野车(鲁H6**P0),在国道248线K433公里处(江迭公路段)占道行驶、违规超车,其行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安全法》及相关规定,卓尼县公安局于8月12日对田某某作出行政罚款200元,驾驶证记3分的处理决定。田某某已接受处理。
历史的光芒终要照进现实,对于青少年而言,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无论是之于自身成长,还是国家发展,都有着沉甸甸的意义。福建厦门的少先队员们从承载历史记忆的抗战遗址走到现代化的军营,接受精神洗礼,汲取奋进力量;红领巾讲解员们活跃在陕西宝鸡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各处,向游客生动讲述艰苦卓绝的工业抗战历史,既助力赓续红色血脉,也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在中国少年报·未来网开展的“抗战故事我来讲”征集展示活动中,全国各地的青少年也通过演讲短视频、绘画作品等形式展现他们对伟大抗战精神的理解……这些形式多样、直抵人心的“红色实践”,不仅可以让他们深刻领悟“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与赤诚,也激励着更多青少年在红色基因的滋养下立志“做一个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为祖国发展繁荣而奋斗。
7月30日,广西教育考试院发布消息称,将开始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本科第四次征集志愿,且不受文化录取最低控制线限制。同日,黑龙江也发布了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普通本科第四次征集志愿通知。
大学生科普是高校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桥梁。大学生作为高校与社会之间最活跃的“桥梁”,其科普传播能力直接决定了高校智力资源的辐射半径。当高校的专业价值突破校园围墙,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社会服务力,这种转化正是大学“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生动体现。
黑龙江省考古研究所刘伟公布了2024年木兰鸡冠山东北抗联密营遗址考古发掘基本情况。2024年2月,鸡冠山东北抗联密营遗址晋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总面积达11平方千米,涵盖区域10个、密营遗址337处、战壕与交通壕1610延长米;同年6月,黑龙江省首个革命文物考古发掘项目在此启动,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探方7个,共发现遗留物3724件。通过系统发掘,初步判定簸箕掌遗址属于东北抗联文化遗存。此次发掘不仅揭示了密营的建筑布局、生活设施与战斗遗迹,更出土了枪械、粮食、生活用品等珍贵文物,生动还原了抗联部队战斗、生活与生产场景,明确了房屋建造形制、布局及壕沟功能。作为黑龙江省首次开展的革命文物考古工作,簸箕掌遗址的发掘为研究东北抗联历史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支撑。
在四川之前,河南、内蒙古、浙江、江西的省级党委科技委员会已经亮相。河南、吉林和四川的省委科技委员会,都是由省委书记和省长担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