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还发现,反复的贪睡行为会使睡眠节律碎片化,扰乱褪黑素和皮质醇分泌的自然节律,使大脑难以分辨真正的起床信号。起床后即使身体已经醒来,大脑仍像裹在被子里那样迟钝、昏沉,需要更长时间恢复清晰意识。特别是对于那些本就睡眠不足的人来说,贪睡带来的额外睡眠质量极差,甚至会带来反效果。
10日午后,从榆中县城通往上庄村的十余公里山路终于被打通,来自全国各地运送救援物资的车辆11日在该村村口堵得水泄不通。陈万凯和志愿者估算该安置点未来几天所需的生活物资后,及时对后续物资“喊停”。他说,这几天不时还有雷雨天气,应该还有更需要物资的地方,要让外界的爱心继续传递到下一个点。
罗志敏说:“公众对高校文博资源的开放需求与高校实际承载能力之间存在错位:公众期待高校作为‘公共文化空间’实现无门槛共享,但校方受制于安全管理、经费及教学秩序保障等压力,常常在开放与封闭之间摇摆。”
正午时分,日本八户市的一家烤肉店里,顾客络绎不绝,烤盘滋滋作响。一台送餐机器人稳稳地穿过紧凑的餐桌过道,把刚出炉的餐点送到食客面前。“机器人送得稳稳当当,又干净又安全。”烤肉店店长不由得赞叹。
近日,河西区2025年“广场演出季”圆满落下帷幕,这场历时一个多月的文化盛宴,丰富了市民消夏生活,也以文化赋能城市活力推动了文化传承与发展。优秀群众文艺团队专场,为民间文艺爱好者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传统手工艺、民间音乐、舞蹈等非遗项目的展示,让古老的文化记忆焕发生机;戏曲大观园的昆曲和越剧专场,为戏曲爱好者送上了文化大餐......文化惠民的温度,藏在一场场浸润人心的活动里。今年以来,河西区“市-区-街-居”四级文化活动接连上演600余场次,“10分钟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圈”越织越密。区文化馆创作的舞蹈《天津姐姐》、相声《大国小家》等8部作品冲击第二十届群星奖,其中《大国小家》跻身决赛,本土文艺力量惊艳亮相;区图书馆“城市讲述人”计划让阅读走进城市肌理,“阅见同源”港澳台侨同胞文化交流活动架起文化桥梁。街道社区更是各展所长,尖山街的广电惠民季、马场街的全民阅读活动等,让文化服务融入日常,群众的获得感实实在在。
“构建‘精准共享、多方共治’的可持续治理模式。”在罗志敏的构想中,高校应摒弃“非开即闭”二元对立的方式,建立空间—时间分级开放体系。空间上划分三级区域:核心教学区实施“预约审核制”(如实验室、档案馆),公共文化区推行“限时免预约”(如博物馆、景观区每日9:00-16:00开放),重点区域开发“云上替代方案”(如VR古籍库、3D建筑漫游)。时间上则采用“教学优先、错峰共享”,工作日保障正常教学,晚间及节假日开放文化体育场馆,寒暑假增设研学专场等。
在现场,一台双手转着花手绢的机器人吸引了不少人围观。清华大学专家孙富春介绍,他们使用的技术与2025年春晚表演的机器人有所不同。在他看来,这种仿生结构,有可能成为未来10年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