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竞技体育彰显强国新形象。截至2024年年底,“十四五”时期我国共取得世界冠军519个,创世界纪录68次,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形象。
“南海仲裁案裁决”作出之后,并没有对南海争端的解决产生积极作用。菲律宾日益采取更具挑衅性的方式和手段企图非法侵占南沙无人居住的岛礁,周边国家单边活动增多,域外国家加强在南海地区的军事存在,南海务实合作难以推进,南海地区规则构建平添阻碍。有观点将这种负面影响归咎于中国不接受、不参与、不承认、不执行“南海仲裁案”的政策,但事实并非如此。
汇聚国内外支持“一国两制”的磅礴力量。发挥统战工作“一根头发带动一把头发”的优良传统,持续讲好中国故事、“一国两制”故事和香港故事、澳门故事,推动港澳社会形成以爱国爱港爱澳为核心,同“一国两制”相适应的主流价值观。不断拓宽团结面、画大爱国爱港爱澳同心圆,推动“一国两制”所蕴含的和平、包容、开放、共享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发扬光大,致力形成更广泛的国内外支持“一国两制”的统一战线。
推动港澳与内地交流交往。充分用好在地资源,深挖地域特色,组织港澳同胞到内地开展社会考察、文化寻根、业界交流、职场实习等活动,持续增强港澳同胞对国情的了解和认识。据统计,2023年至2024年,各级统战部门开展涉港澳台交流活动880批次,累计覆盖港澳台同胞近40万人次,形式丰富、特色鲜明、成效突出。
以“课程嵌入”贯通育人链路,增强“大思政课”的知行转化力。项目式实践要有效提升思政引领力,必须深度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破解专业课程与社会实践“两张皮”的困境,构建“知行合一”的育人生态。首先,知识重组,专业课程内容向项目转化。利用项目本身的跨学科属性,将专业课程核心知识模块转化为项目实践的“任务包”或“问题集”。围绕综合性实践主题,思政教师、专业导师、行业专家共同设计任务链。这种基于真实问题的知识重组与供给,打破了传统学科的藩篱,使学生在项目中自然领悟知识的整体性与思政的统领性,实现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频共振。其次,能力贯融,专业能力培养向项目借力。项目式实践是能力锻造的熔炉。学生在项目式实践中不仅产出项目成果,更能够通过系统性实践过程,全方位锤炼青年适应时代要求、担当复兴大任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有效促进了“知”与“行”的深度转化。再者,场域延展,专业实践场景与项目衔接。项目式实践将育人场域从教室延伸至广阔天地。通过构建“课程教学-项目实践-反思提升-成果辐射”的闭环,项目前理论铺垫与价值引导,项目中实践探索与能力锤炼,项目后成果凝练及社会传播,形成一个持续深化、影响扩大的全域育人生态。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保护成效持续显现,野生动物与人类活动区域交织愈发频繁,因交通事故导致动物伤亡的“路杀”事件也随之增多。
二十余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努力全面落实《宣言》。中国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南海争端当事国建立了海上问题双边磋商和对话机制,已实现同南海当事国涉海机制性对话的全覆盖。目前,中国与东盟国家正积极磋商,在全面落实《宣言》的基础上制定“南海行为准则”。在中方推动下,“准则”的磋商进程正在加快,已经完成了案文三读,各方对达成“准则”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