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月7日)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但此时仍处于三伏天的中伏阶段,高温天气将持续一段时间。立秋节气需要注意什么呢?专家介绍,立秋节气要做好“三防一养”。
复旦大学发布的《2024年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惠民保)知识图谱》显示,“惠民保”市场新增产品数量在2020年达到顶峰后逐渐回落。梳理各地历年“惠民保”产品的保障责任变化可以发现,“惠民保”已经从最初的“卷价格”转向“重普惠”。例如,有的城市“惠民保”产品连续3年维持同一价格水平,但增加了健康管理服务,扩展了特定药品费用保障责任。有的城市“惠民保”产品虽然价格小幅上涨,但是对于连续3年参保且未发生理赔的被保险人降低了免赔额,还增加了免费洗牙、中医问诊等高频医疗服务。
推动城市历史文化更好服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建设。既要重视解决当前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面临的紧迫问题,也要密切关注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发展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推动解决当前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对未来具有深远影响的关键问题。今年是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40周年。回望40年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之路,中国对国际社会履行了缔约承诺,体现了大国担当。当前,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加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仅是为了履行条约义务,也是为了回答好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如何赓续历史文脉、如何使城市历史文化服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这一重大课题。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必然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出新问题、新要求。这就必须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拓宽问题视野,不仅要解决当前重大问题,及时总结经验,防范老问题以新形式卷土重来,还要打破思维定式,敏锐识别、研判和应对那些对未来具有深远影响的关键问题。比如,过去,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主要关注技术应用的迭代升级问题。面对当前城市规模增长与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要加强顶层设计,用战略思维引领技术发展,在“大遗产观”视域下,推动全域资源整合的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平台建设,助力形成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转型。
随着参与网球运动的人逐渐增多,中国网球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纪宁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我们在做一个项目,在北京朝阳区规划一个‘大满贯网球文化公园’,将汇集所有大满贯要素。人们既能在此观看全球顶级赛事,也能在场地上训练和比赛。”纪宁说,这仅是一个案例,但从中可以窥见中国网球运动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也越来越专业化。作为体育产业的参与者与观察者,纪宁表示,不仅北京,全国各地网球运动设施也发展得越来越好。
另外,近些年受经济下行、大规模减税降费、楼市土地市场低迷等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受到一定冲击,而刚性支出有增无减。在财政收支矛盾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也有更大的动力加强征管,查漏补缺,依法依规征收该征收的税费。当然,税务部门也要同时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坚守不收“过头税费”红线。
产业在线数据显示,今年8月,家用空调排产1144.3万台,较去年同期实绩下降2.8%。其中,内销排产673.5万台,较去年同期内销实绩下滑11.9%。
“8月1日,全省新能源出力最大波动2626万千瓦,占火电机组开机容量的57%,仅依靠传统电源调节电网平衡越来越难以满足电力系统稳定运行要求。”国网山西电力调控中心调控处副处长贺鹏介绍,“我们通过调度系统精准下达指令,47座储能电站快速转为放电模式,16座虚拟电厂按照日前安排同步降低聚合负荷,两者合力最大调整功率225万千瓦,有效保障了电网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