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协调工作机制已取得阶段性成效。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末,各地依托该机制累计走访超过7000万户小微经营主体,近900万户纳入推荐清单,银行对清单内经营主体新增授信超18万亿元,新发放贷款近14万亿元。数据也印证了这一创新机制的有效性和执行力。
从活动实施效果看,在政策与创新的共振下,实现了内需提振与环境优化的多重受益。一方面,内需引擎巩固。以旧换新政策带动大宗消费显著增长,形成消费升级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国际枢纽逐渐成型。离境退税商店超千家、多语种服务等“软基建”建设,使中国从“世界工厂”蜕变为全球消费要素配置的“超级接口”。“中国游”“中国购”持续升温。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上半年离境退税销售额同比增长94.6%。此外,推动产业生态重构。首发经济推动国货与国际品牌双向流通,既成为国际精品的试金石,又充当本土创新的孵化器,实现国内国际市场深度共鸣。
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执行中还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首先是对政策理解的差异造成执行标准不一的问题。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地方部门和银行机构会出现对政策解读和实施层面的理解差异。由于各地政策和金融资源不同,造成同一政策在不同地区的执行效果可能大相径庭。还有一些地方推出的配套政策过于抽象,让银行基层员工感到困惑,等等。诸多原因造成银行在各地执行的标准并不统一。
澎湃新闻:2024年,您撰文指出,“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平衡,将是决定中欧关系未来的关键。”这也是中欧当前在新能源、数字工业等领域面临的问题,即双方正从互补走向竞争。中欧应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为保持这种平衡,中欧企业应如何调整策略?
国货新潮的兴起,表面是消费选择的变化,实质是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相互赋能的体现。电商平台数据显示,90后已成为国货消费的主力军,00后下单量增速最高,印证了审美本土化的加速。年轻一代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选择。
“动卧列车夕发朝至,对我们这样经常出差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从事能源行业的刘桦,公司总部在北京,每月要在两地间往返一趟,如今夜间动卧成了他的首选。像刘桦这样的商务旅客,正是夜间动卧的主力客群之一,晚上上车睡一觉,早上到北京正好开展工作,既节省了时间,又不耽误休息。
1903年,德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 Simmel)在其代表作《大都会与精神生活》中最先提出了“原子化”的概念:“城市居民的生活长期处于紧张刺激和持续不断的变化之中,这导致居民逐渐缺乏激情、过分理智、高度专业化以及人与人之间原子化。” 当大量人口脱离乡村共同体涌入城市,传统的人际纽带被割裂,个人首次面临如何在陌生人群中自处的挑战。众生男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却也承受着失去归属与意义的精神煎熬。这种孤独不仅是个人心理层面的问题,而且是现代性的内在症候,根植于社会结构转型、技术异化与个体化进程之中,呈现出物质繁荣与精神疏离的深刻悖论。
与此同时,政府赤字不断扩大,促使政府转向短期债务,从而导致偿债成本大幅上升。在美国,国家债务的利息支出从2015年的2230亿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3450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这一数字将超过1万亿美元——甚至超过了国防预算。英国的数据同样惊人,其1430亿英镑的总借款需求中,有1100亿英镑(约合1470亿美元)用于偿还现有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