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通过挖掘文化IP、完善产业配套、强化品牌营销等举措,让‘旅居香格里拉’从诗意向往变为触手可及的生活选择。”伟光汇通集团董事长、北京云南企业商会会长陆学伟说。
四川省肿瘤医院首席专家郎锦义教授表示,这台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国之重器”,将为西部地区儿童、头颈、胸腹等复杂部位肿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完)
以“课程嵌入”贯通育人链路,增强“大思政课”的知行转化力。项目式实践要有效提升思政引领力,必须深度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破解专业课程与社会实践“两张皮”的困境,构建“知行合一”的育人生态。首先,知识重组,专业课程内容向项目转化。利用项目本身的跨学科属性,将专业课程核心知识模块转化为项目实践的“任务包”或“问题集”。围绕综合性实践主题,思政教师、专业导师、行业专家共同设计任务链。这种基于真实问题的知识重组与供给,打破了传统学科的藩篱,使学生在项目中自然领悟知识的整体性与思政的统领性,实现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频共振。其次,能力贯融,专业能力培养向项目借力。项目式实践是能力锻造的熔炉。学生在项目式实践中不仅产出项目成果,更能够通过系统性实践过程,全方位锤炼青年适应时代要求、担当复兴大任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有效促进了“知”与“行”的深度转化。再者,场域延展,专业实践场景与项目衔接。项目式实践将育人场域从教室延伸至广阔天地。通过构建“课程教学-项目实践-反思提升-成果辐射”的闭环,项目前理论铺垫与价值引导,项目中实践探索与能力锤炼,项目后成果凝练及社会传播,形成一个持续深化、影响扩大的全域育人生态。
推动作风建设向上向好,须将“常”“长”二字贯通融合,一体推进。“常”中有“长”,以常态之功促长效之治。“长”寓于“常”,以长效之制固常态之效。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刚性有力的执行保障、深厚持久的文化涵养,为日常的监督、教育、纠治提供了稳定遵循和有力支撑。制度的长效性确保了监督的规范性、教育的系统性、纠治的精准性;文化的长久浸润则内化为党员干部的行为自觉,使遵规守纪、弘扬正气成为一种习惯和本能。长效机制的建立,使得作风建设不再是“一阵风”,而是嵌入日常肌理,融入组织血脉,确保常态之功行稳致远。
2005年3月,拜城县人民检察院6名女检察官在农村帮扶时发现,部分儿童因家庭困难、变故等原因,性格敏感脆弱,甚至出现旷课、停学现象。为帮助这些孩子健康成长,“检察官妈妈”志愿服务团队正式成立。
李家超表示,香港区潮人联会一直致力凝聚香港潮籍乡亲的力量,积极参与地区事务,筹办活动弘扬潮汕文化,又组织参访团回乡交流。年轻一代回到家乡了解到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根。这个交流的过程促进香港与汕头、潮州、揭阳和汕尾等地区的合作,为香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025年上半年,中国文旅产业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答卷”:国内居民出游人次32.85亿,同比增长20.6%;国内居民出游花费3.15万亿元,同比增长15.2%。数据背后是居民文旅消费需求的充分释放,也是文旅产业步入新增长周期的强烈信号。
高志丹介绍,“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取得惠民新成效。截至2024年,全国体育场地面积达到42.3亿平方米,较“十三五”末增加了11.31亿平方米,群众健身更加方便。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371万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比例超过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