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长江文化总体性表达”?笔者认为,其至少包括两层意涵。其一,在中华文化母体中定位长江文化,长江文化既镌刻着独有的流域、区域和地理文化特征,又承载并凸显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是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化之一。应突出“中国的长江、中国的文化”这一根本属性,强化文化认同与共同体意识。其二,将长江文化视为一个跨区域、多层次的有机整体,在尊重多样性的基础上推进系统整合与创新表达。
会上,有记者问,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当前水利行业正在大力推进数字孪生建设,为水利工作装上智慧“大脑”,请问取得了哪些进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针对目前的旱情,河南省水利厅于6月14日17时将水旱灾害防御(抗旱)Ⅳ级应急响应提升至Ⅲ级,并密切监视雨情、水情、旱情,科学精准调度水利工程,加强灌溉用水管理,细化落实各项供水保障措施,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最大程度减轻干旱灾害损失。
医保基金飞检组核查确认医保基金未受损失,要求医院立即整改技术问题。当地医保部门针对定点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组织相关培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自查自纠,进一步推动精准贯标。
2022年至2024年间,贾平凹开启了前所未有的采风之旅:从故乡商州的6个乡镇出发,足迹遍布陕南陕北的10个县与30个村寨,再延伸至黄河、渭河沿岸的甘、晋、豫、鲁四省大地。在这场跨越山河的行走中,他成为一名沉潜大地的倾听者——田埂上的一句闲谈、老屋檐下的一次偶遇、集市里的一番争执、山民口中的一段往事,都成为他捕捉生活本真的“消息”。
对此,于琪洋表示,水龙头连着千家万户,也关系到老百姓的健康福祉。“十四五”期间,水利部门全力推行农村供水的“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的质量和水平。“3+1”的模式中,“3”指的就是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和改造;“1”就是指农村供水县域通管和专业化管护。通过“3+1”模式,加快实现“3个转变”:
多元社会力量的参与,也为科普事业注入蓬勃活力。应鼓励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设立专项科普基金、有序开放研发场所或生产车间,开发与自身技术相关的科普产品、体验项目。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科研人员参与科普的激励机制,将科普成果纳入绩效评价、职称评定体系,鼓励实验室定期向公众开放。此外,应积极培育科普类社会组织、非营利机构及科学传播工作室,扶持其发展,鼓励其结合地域文化、民生需求开发特色科普项目。
熊淑兰的儿子熊胜保回忆,他上小学时,母亲就经常跟他讲起这段历史,“很悲痛!”他受母亲教育,后来到部队当兵四年,立过功,获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