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于涛等人在公开发表的论文中认为,宁镇扬地区作为江苏省最早探索同城化发展的区域,仍然缺乏较为稳定的制度化框架,同时城际交界地区发展停滞,尚未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
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的讲话中,习主席从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五个方面阐释了全球治理倡议的重要内涵。
2021年5月,他抱着一块40斤重的石英玻璃,在短视频平台发布第一条“DIY日志”:今天开始,挑战磨制半米镜片,这会是一场持久战。
“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资源,优化完善创新资源布局,努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创新城市建设。创新是决胜未来的“关键变量”“最大增量”。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主阵地。要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机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健全全链条产业创新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耦合。完善创新政策、加强要素保障,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和开放式孵化网络。打造公平透明、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持续增强城市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与辐射带动能力,充分发挥城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
从城市发展规律来看,城镇化率30%—70%一般被认为是城镇化快速发展区间。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后期,一些显著特点会集中显现。比如,城镇化速度将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城市发展将转向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并重阶段;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城市管理能力等不能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各种“城市病”有可能集中爆发;等等。总的来看,城市发展方式不合理带来的问题将显现,城市边际效用逐渐递减、资源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将不断递增。发达国家大都通过推动城市更新、促进存量调整等来应对这些问题。经过持续发展,我国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城市化历程,城镇化已经步入快速发展的中后期,2024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9.4亿人工作和生活在城镇。同时,我国在高速城镇化过程中形成的粗放外延式发展方式带来了诸多问题。比如,城市开发强度过高,人地失衡、空气污染、交通堵塞等“大城市病”凸显,城市发展可持续性受到影响。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纠正盲目扩张“摊大饼”等错误倾向,在认识、尊重并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深刻把握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战略取向。要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通过提升存量空间效益、优化资源利用效率、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盘活闲置低效用地等措施,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必然之举。城市发展动力体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城市之间资源禀赋、地理环境、发展水平等各不相同,但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城市建设缺乏特色、风格单调,出现“千城一面”、产业同质化等现象。如果都集中在几条赛道上,各地不仅难以施展所长,还会带来资源浪费。应当看到,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风貌,这是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因素、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等长期积淀形成的。找准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定位,做到“因风吹火,照纹劈柴”,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错位发展,才能增强城市发展的动力活力。深刻把握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战略取向,就要推动城市发展动力从过去依赖传统要素驱动向依靠特色优势驱动转变,更加注重特色发展。各地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积极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城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各展所长,能够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并形成城市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