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睡眠学会秘书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睡眠医学科主任韩芳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睡眠障碍疾病往往是多种问题叠加的结果,并非一个病因就能解释一切。其中,失眠的成因也很复杂,比如有人失眠的真正原因,是由于夜间打呼噜后出现憋气,导致睡不踏实、总会醒来。
“这次活动让我在李佳军叔叔身上学到很多,他很坚强,手都磨出茧子,还坚持训练。我也要坚定我的爱好,坚持下去。”课后,有同学这样说道。
2018年9月,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刚过,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入三江平原腹地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粮食生产和收获情况。
许多睡眠的具体机理仍未被完全揭示。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斯皮尔曼提出“3P模型”,将慢性失眠的成因分为三类:易感因素(predisposing),如年龄和遗传;诱发因素(precipitating),如生活压力、近期创伤、医疗治疗或疾病;维持因素(perpetuating),即让失眠持续存在的习惯和心理反应,例如有些患者会把床、卧室与失眠、沮丧联系在一起,越想入睡反而越难入睡。
联席会议由香港特区政府卫生署主办,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宋铁,香港特区政府卫生署署长林文健、澳门特区政府卫生局代副局长戴华浩共同主持。
在李涛平看来,治疗失眠问题,医生要认真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用药史,先排除躯体疾病和以往用药史的因素,再考虑情绪或精神等方面的因素,针对病因治疗,才能避免长期依赖安眠药或盲目用精神科药物。
随着跨境旅游热度持续攀升,中老铁路不断增开列车,中国段单日开行客车从8列增至最高86列,老挝段单日开行客车从4列增至最高18列。
睡眠健康已被纳入“健康中国2030”战略。国家卫生健康委2019年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提出,到2030年减缓失眠发生率的上升趋势。陆林认为,目前国内公共卫生体系对睡眠障碍的关注和资源投入仍然不足,患者在基层缺乏准确诊断和多手段干预,非药物治疗手段的系统化培训不足、医保覆盖率较低,这些问题让很多患者过度依赖药物,长期来看,不仅错过了最佳干预睡眠的时机,也增加了慢性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