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8月19日电 (记者 应妮)青海省演艺集团创排演出的舞剧《昆仑问道》日前国家大剧院上演,以记者“路寻”重返高原的视角为线,串联起“一封家书、一把铁锹、一条道路”背后几代道班工人坚守奉献的动人故事。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来自116个国家和地区的朋友们在蓉城盛夏共赴一场体育“嘉年华”。当巴蜀韵味与世界风情呈现交融之美,赛场内外闪耀着情感共鸣的温馨瞬间,也见证着文明交流的动人时刻。
林鸣回忆,父亲常提起一次台风天送信的经历。“那天,天空黑沉沉,渔船划到深涌时浪太大,靠不了岸,叔公就叫爸爸潜水游过去。涌浪不断把他往回拉,他和海浪搏斗了五六个回合,才终于上岸,把信交到交通站。”林鸣说,父亲总为他的好水性感到自豪,但等自己长大了,亲身下海游泳后,才体会到父亲当时的险境,“那样的海况极有可能被淹死,叔公和爸爸的勇气与毅力让我很受震撼。”
朱仙镇木版年画起源于唐代,宋代开始兴起,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北宋时“门神画”广为流行,梨木雕刀游走,靛蓝朱砂泼洒,《门神》《八仙》跃然纸上。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朱仙镇木版年画以饱满的构图、古朴的形象,承载着千年中原民俗记忆,传递着驱邪纳福、祈愿平安的美好寓意,表达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追问和对文化的传承。2006年,朱仙镇木版年画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生活先富,带动精神后‘富’。”王军峰说,先辈们纷纷拿出钱财,修缮了缙云孔圣庙,开办了高仰斋书院,还搭了桥、修了路……用一件件实事造就了鱼川“崇德尚贤”的文明乡风。
受高空低槽东移影响,16日河南省有分散性阵雨、雷阵雨,雨量分布不均,中西部局部中雨或大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一粒种子,在10名河南籍大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当看到老师傅的手掌轻抚温润梨木版的瞬间,拓印的年画在阳光下渐渐显影时,大学生对非遗保护的心愿更加迫切。
当日,参加此次活动的160余名香港学生来到前海国际人才创新交流中心,实地了解前海在青年学习、就业创业支持、跨境要素流动、深港规则衔接等方面的创新成果,深度感受深圳的创新氛围和科技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