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清政府派遣北洋水师官兵到英国纽卡斯尔接收“致远”等四艘巡洋舰,其中有水兵因长途劳顿、水土不服病故异乡,安葬于纽卡斯尔市圣约翰墓园。几年前,在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资助下,水兵墓完成修缮工作。每逢重要纪念日,均有当地侨社、留学生群体自发前来祭奠。北洋水师水兵墓已成为海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英国北洋水师遗存保护基金会会长、英国北部华人企业家协会会长戚勇强近日接受“东西问”专访,讲述北洋水师与英国的历史渊源,以及中英交往的故事。
因为他的鼓励,我一次又一次站起来,在同学们面前开口唱歌。渐渐地,我不再害怕被大家注视。唱歌的时候,我会把背挺直,声音也放开一些。后来,直到中学阶段,我都敢于在课堂上主动站起来回答老师的提问。如今回想,我的自信,有一部分就是在那几间简陋的乡村教室里慢慢生长出来的。
李云鹏烈士留下的一封家信催人泪下。他是新四军“刘老庄连”82名烈士中唯一留下书信的人。战争无情、岁月易老,烈士当年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至今读来字字锥心。
今年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下简称“特岗计划”)实施20年,广袤中国大地上,包括特岗教师在内的数百万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点亮农村学子的人生梦想,展现人民教师的情怀担当。
这次的北洋水师遗产国际研讨会就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实例。参会的学者就北洋水师相关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寻找共识。围绕北洋水师引申出来的很多方面进行了交流和探讨,比如历史人文、博物馆展览、组织管理、文化遗产旅游等,并提出建议和研究方向。加深了对彼此文化的理解。
创办华坪女高,是因为当时不少山区女孩无学可上。那时候,高考或许是大多数山区女孩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女高的老师们,也都把心扑在了孩子身上。有的老师甚至查出重病后选择暂时瞒着,手术后悄悄返回讲台。他们本可选择更轻松优渥的生活,却心甘情愿扎根深山,陪着孩子们同命运“叫板”。早上5点多起床,晚上近11点睡觉,孩子拼命学、老师玩命教,不少女孩通过高考走出大山;他们的家庭,也因此断了穷根。
省应急管理、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成立由25个厅级干部带队的工作组和27个专家组,分片包市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对各地水源调度抗旱播种、抗旱保苗等工作进行督促指导,及时协调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各地也积极采取行动,组织人员力量全面开展抗旱。
戚勇强:首先,要继续推进北洋水师墓的保护和传承需多方面支持。目前我们成立“英国北洋水师遗存保护基金会”专门负责相关的工作。这是一个在英国注册的慈善组织,将向社会募集资金,招聘志愿者,并用公益的形式去推广,促进公众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其次,我们会继续推进和多方面的合作,包括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中英两地大学、博物馆和政府等,把新发现的墓修好,同时收集更多资料,深入研究,寻找中英双方都感兴趣的内容。第三,联合相关机构举办多样化的活动,比如展览、参观、学术研究等。通过广泛宣传,把北洋水师在英国这段历史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历史事件长久保留下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