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接待的欧美游客较多,大部分都能通过免签政策入境,还可以跨省域活动,便利度很高。”北京六人游国际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CEO贾建强告诉记者,公司正加大海外市场的广告投放,并针对外国游客偏好推出文化含量高、地域特色突出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希望文旅部门对旅行社给予更多支持,帮助旅行社把‘行前服务’做得更好”。
“钱学森之问”,直面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体系的光荣与隐痛。往前看,恢复高考激发的人口红利,支撑起“世界工厂”的崛起;往后看,我国亟须向人才红利转变,高等教育作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被委以重任。答好“钱学森之问”,关乎教育的当下,更关系创新的未来。
据自然资源部、水利部等部门与中国气象局联合研判:9日下午至12日,四川中东部、云南东北部、重庆中部、安徽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发生山洪灾害的气象风险高。8月9日18时,水利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橙色山洪灾害气象预警,豫鄂川31个县市区发生山洪灾害可能性大。
在我国,生猪产业养殖场户有1700多万,其中,大型龙头企业出栏生猪占全国总出栏量的30%多,对调控产能起到风向标作用。当前,不少大型企业已开始去产能。
在贵州长期从事旅行社地接工作的代女士认为,面对超乎预期的游客量,不少旅游景区的配套服务跟不上,让游客花了钱却得不到应有的服务。景区应利用数字技术,实时监测游客数量,一旦出现拥挤和滞留情况,应立即通过电子公告牌向游客发出预警信息,引导客流合理改向。同时,游客也应理性、错峰出行,合理规划行程,避免扎堆旅游带来的诸多不便。
除“降体重”之外,二次育肥猪对市场扰动同样不容忽视。部分养殖户通过二次育肥,人为延长养殖周期,制造供应短缺预期,导致猪价波动幅度加大。从今年6月起,单县这家生猪养殖企业全面停止向二次育肥客户销售育肥猪,并构建起全链条管控体系,从源头进行把控。
“谷子”取自英文“Goods”,泛指动漫、游戏等IP衍生的周边商品,如徽章(又名“吧唧”)、卡片、玩偶、挂件等。与“谷子”对应,购买这些商品的行为被称为“吃谷”。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谷子经济”市场规模已达1689亿元,较2023年增长40.63%,新兴消费形态在激发文化活力的同时,“吃谷”热潮也扩散到未成年人当中,消费呈现低龄化趋势。有观点认为,“吃谷”能让人精神充盈;也有观点提出不少未成年人对购买“谷子”的痴迷超越了单纯的爱好,极易引发炒谷、沉迷、攀比等乱象。如何平衡文化热情与理性消费?对消费引发的乱象又该如何监管?
“推动情绪消费产业健康发展,需要在商业创新与规范监管之间找到平衡。既要鼓励创新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也要通过有效监管防范潜在风险。”楠玉认为,一是需要明确情绪产品的分类标准,区分娱乐性、疗愈性与医疗性产品的边界,划定效果宣传的红线,督促企业和商家守好情绪服务的边界。二是建立情绪产品效果评估标准与履约规范,为消费者权益保护筑牢制度基础。三是针对消费者对个人数据泄露的担忧,平台要强化审查系统,有针对性地识别违规宣传话术,并重点监测可能诱导成瘾的机制设计。楠玉建议,年轻群体在享受情绪价值时需保持消费理性,认清虚拟关系与现实社交的边界,合理规划情绪消费预算。比如,可设立“情绪账户”,避免需求被算法放大,或者寻找低成本替代方案,设定购买上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