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搭建“育种平台”。如果说新加坡的青年人是创新创业的“种子”,那么深度的校企合作则是名副其实的“育种平台”。新加坡在政府这一“强力推手”的推动下,构建了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高校提供科研支撑、人才支持和孵化平台,企业反馈市场需求、提供真实的技术应用场景和业界导师资源,搭建起运转有效的“育种平台”。这一平台既有真金白银的“种子基金”,又有一路护航的导师扶持,既有创业实践的真实场景,又有助力落地转化的政策支持……高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机制为青年学生创造了广阔的创新创业天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场景中拓眼界、长才干、求真知、善创新、能创造、会干事,孕育出一个个具有发展潜力和成长空间的创新创业“金种子”。
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沃尔克·图尔克(Volker Turk)谴责“M23运动”和其他反政府武装团体针对当地平民的袭击。他呼吁刚果(金)东部冲突各方保护平民,同时敦促原则宣言签署各方致力于和平进程,并采取果断行动,终止暴力循环。
我和西藏大学生态学团队还在参与和推进包括位于那曲市嘉黎县的麦地卡观测站在内的一系列观测点建设工作。通过更多台站的建设、更多数据的共享,我们希望能留下更多、更全面、更系统的数据,从而为青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更坚实的科学支撑。
“这款比较小巧的设备是手持式拉曼光谱仪,可应用在海关、公安禁毒等领域,两秒能识别出物品成分。”该公司董事长刘鸿飞介绍,十年前,中国90%高端科学仪器靠进口,“如今我们实现了600多款产品的国产化替代。”
耕地数量保护、质量提升、生态修复“三位一体”的协同推进,意味着不仅要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更要追求质量更优、生态功能更强。在空间规划上,须实现从“单点保护”向“全域整治”跃升。将耕地恢复、村庄整治、生态保护统筹于一张蓝图,推进“田水路林村”全要素综合整治,实现“新增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在产业逻辑上,须从“单一粮食生产”向“综合安全保障”升级。构建“粮食稳产+经济作物增效+生态涵养支撑”的多功能农业生态系统,推广“稻—菜—油”等高效轮作模式,探索稻田综合种养、农文旅融合等新业态,实现耕地保护与农业发展相互促进、协同共赢。在主体协同上,须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耕地保护不能仅靠少数部门“单打独斗”,必须汇聚政府、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研机构乃至全社会力量,不断完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构建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社会有序的多元协同治理新格局。
连日来,受高温少雨天气影响,黄河流域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省(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针对流域相关省(区)旱情,黄河防总和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第一时间分别启动抗旱四级响应和干旱防御Ⅳ级应急响应;自6月14日17时起,针对河南省启动干旱防御Ⅲ级应急响应;要求各相关单位落实落细各项抗旱保供水措施,做好旱情持续或进一步发展的应对准备。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的表现非常稳健,不仅是在数字上保持增长,更重要的是,中国将发展重心转向追求质量,这尤其值得肯定。”埃及中国事务专家、埃及希克迈特文化产业集团总裁艾哈迈德·赛义德表示,他曾在中国生活和工作多年,亲身感受到中国在创新领域的进步。中国在新能源、智能制造领域的快速突破,让他深感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切实可行的行动,中国在全球科技发展领域正逐渐成为领跑者。
产业集聚效应同样显著。目前,广州拥有30余个人工智能专业园区,相关产业基金规模超700亿元,汇聚30多名战略科学家、5万多名行业人才,在穗高校每年培养人工智能相关人才约1.2万人。琶洲算法大赛累计吸引全球40余国上万支队伍参赛,推动60余家企业落地,正在打造人工智能领域的“广交会”,成为“以赛聚才、以赛促产”的标杆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