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正介绍,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2024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276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是1965年的155倍,年均增长8.9%;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77亿元,是1965年的1258倍,年均增长12.9%。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全区生产总值达到第一个千亿用了50年时间,而第二个千亿仅用了6年的时间。
70年代末,笔者刚上小学,最高兴的事情就是看露天电影了。当时大家一听说村里要放电影,就早早搬个小板凳去等候着。甚至邻村要放电影,几个小伙伴瞒着家人,不远数公里,也要去看一看。此时,看电影带来的心理效用极高;更重要的是,电影供给在那时是极其稀缺的,几乎没有什么可以替代的,是一个典型的情绪密集型奢侈品。
“十四五”时期,我国加快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关兵认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强化。2024年我国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46.3万家,是2020年的1.7倍。我国已有超570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占比近四分之一,科技领军企业在产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更加凸显。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正介绍,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西藏彻底摆脱了千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率先实施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5年公费教育。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保护和利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牧民健康体检实现了全覆盖,全区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2.5岁。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一座座现代化特色小镇拔地而起,矗立在雪域高原。
“十四五”期间,我国制造业成为新质生产力培育的主阵地,在多个维度实现突破。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快速增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蓬勃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出口突破万亿元大关,低空经济、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领域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由于工作人员都在午休,熄灯后的办公室显得十分安静。“领导们都在休息,我们是2点钟上班。”因为7月31日来过公司催退款,工作人员认识魏女士、林女士,并把她们引到了接待室。在等待半小时后,办公室开始活跃起来。记者注意到,不大的办公室里摆放着十余台电脑,约十来个看起来20岁左右的工作人员坐在电脑前摆弄着手机聊着天,通过网络推广公司业务即是他们的主要工作。
一是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围绕细胞治疗药物产业全流程学科群:聚焦生物学和药学对应产业上游(细胞药设计构建),生物医学工程和医学检验技术对应产业中下游(细胞药规模化生产与质量控制),临床医学和药学专业对应产业下游(细胞药的临床应用与评价)。三大板块协同发力,形成贯穿“研发-生产-应用”全链条体系;二是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深度契合。创新构建“初阶基础通用-中阶分立交叉-高阶特色自选”三阶递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确保学生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与行业岗位需求无缝衔接;三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无缝融合。推动行业领军企业参与课程开发,将产业技术标准、生产流程及创新项目深度融入教学实践。动态跟踪行业技术变革,实现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同步更新。以企业真实项目、产品研发案例作为实践教学载体,通过“项目驱动、实景演练”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产业适应力与创新实践能力。
北京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生们围绕“五史”学习教育、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等时代命题,以“培根铸魂担使命”的信念深入基层,以脚步丈量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