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日本将参与“奥库斯”作为实现“正常国家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度融入西方安全体系,既获得技术赋能带来的军事优势,又能强化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从短期看,日本将该举措视作突破战后体制束缚的有效途径,但从长期看,则是重构亚太秩序的战略预置。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演习中刻意强调“双线联动”模式——既专注专项技术突破,又参与大规模多国联演,正是为了证明自身具备承接“奥库斯”战略意图的综合能力,继而以此构建以己为中心的次级权力中心,也表明日本已将赌注押在“实力决定地位”的现实逻辑之上。
层峦叠翠的燕山山脉,长城如巨龙盘桓。居庸关长城上,少年们望着“天下第一雄关”的牌匾,齐声朗诵了《清平乐·六盘山》——“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琅琅诵读声,回荡在蜿蜒的长城间。
拉瓦雷纳市(La Varenne)市长雅克·雷杜罗(Jacques Redureau)回忆叛乱的情形:“大约五十名武装人员,有的手持长矛和镰刀,大多数手持步枪,前往拜访公社的居民。他们强迫所有找到的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否则将被处死。然后他们去了公社之家。”在法国大革命后设立的公社之家,叛乱者打破了文件柜,拿走了所有法律、法令和其他文件。第二天,叛乱者让妇女们把文件带到中心广场烧毁。在梅斯尼尔昂瓦莱、圣弗洛朗和尚托索也发生了类似事件,和1789年法国大革命一样,“证书和文件”被焚烧。叛军还攻击了他们所憎恨的政府的象征:国民警卫队及其旗帜;税务员、账簿和钱箱。他们把市政府当做一种像巴士底狱一样的堡垒,不同的机构安插着那些作为“革命支持者”的共和派,他们为共和政府提供情报,因此也是未来的镇压工具。大量的市政官员被叛军监禁或处以枪决,市议会成员和共和政府的支持者纷纷逃命。仅在马什库尔(Machecoul)一地,在3月27日至4月22日就有一百五十至两百名共和派被逮捕并枪毙。
波旁复辟王朝倒台后,“蓝军”的代表、法国历史学家查尔斯-路易斯·沙桑(Charles-Louis Chassin)出版了十一卷档案和回忆录,批评旺代叛乱。他是法国大革命的支持者,秉持共和主义观点,否认这场运动具有群众性质,认为它是贵族和牧师筹划的阴谋,民众出于无知才盲目跟风。
常德自古以来就是湘西北的军事重镇和交通枢纽,被称为“吴蜀咽喉、滇黔户牖”。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后,湖南成为正面战场的主战场之一,常德成为西南大后方的咽喉、陪都重庆的门户、正面战场的最前沿,也是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供应基地和中转站,成为日军侵略的重要目标。
1892年,第一次反法同盟战争爆发。为了打败外国干涉军,法国共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加税,招募三十万军队。恰逢1791年《教士公民宪法》颁布,教会的许多权力被剥夺,法国前国王路易十六支持外国干涉军帮助自己复位,在1793年被处决。于是,许多势力以宗教和国王为旗帜掀起了针对共和政府的叛乱。1793年初,法国共和政府在八十三个省里最多只控制了三十个省。蒂利写道:“政客们选择‘旺代’这个词,是希望给这场运动强加一种相当简化的形式……某些历史学家感到疑惑,为什么是旺代省而不是法国其他地区。这个问题提得很糟糕。事实上,在旺代起义时,许多地区陷入混乱:西部和西南部的卡昂和波尔多成立了独立政府,东南部的土伦向英国人投降。”
常德会战是中国抗战史上正面战场22次会战之一。朱清如说,常德会战曾给当时在中国大陆机动作战能力最强的日军第11军以大量的杀伤消耗,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太平洋作战和中国军队反攻缅甸作战,迫使日军打通平汉线的作战计划滞后,“硬碰硬的战斗”更是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抗日御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