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雄斌表示,用“小板凳”“大白话”这些“土”办法,把政策讲透、把人心聚拢、把发展路子议出来,越是“接地气”,越能激活村民的主体意识,实现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转变。
深化产教融合,筑牢“类型底色”核心支柱。职业本科教育核心使命在于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要、能解决复杂现场问题、推动技术工艺革新、兼具精湛技艺与理论素养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此,坚守职业本科教育“类型底色”,关键在于将系统性、深层次、制度化的产教融合作为生命线。相关院校应联合龙头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标准、共研实施策略、共建实训基地与产业学院,深入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实质性参与学校治理,如组建董事会或理事会等,赋予其在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师资评聘中的适度决策权,确保人才培养紧跟产业发展脉搏。打造共生型产教融合平台,超越传统校企合作模式,共同建设集技术研发、工艺攻关、人才培养于一体的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形成“教学—生产—研发—教学”闭环,做到人才培养与产业技术升级同步迭代,破解职业教育滞后性难题。如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建多个特色产业学院,将企业真实研发项目嵌入课程体系重构、教学评价与反馈、质量保障等教育教学环节。推动项目化教学变革,以源自企业的真实技术问题或工程项目为载体,重构教学内容与流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整合知识、锤炼技能、涵养职业精神。可以说,产教融合是打破教育与产业藩篱、促成二者紧密联系的桥梁,也是职教本科区别于普通本科最鲜明的标识。
慰问演出不仅带领观众沉浸式感受藏地独特的生活方式与淳朴热情,同样打开文化的广角,辗转西藏林芝、昌都、日喀则等多地取景录制,呈现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以来日新月异的变化。《心同此愿》以昔日的“西藏解放第一村岗托村”为故事切口,深情回望1950年解放军进藏的红色历史,写就一段军民鱼水情的佳话。《丰收进行曲》将时下流行的直播带货形式嵌入节目,邀请相声演员、曲艺演员以“数来宝”的方式向观众介绍西藏松茸、灵芝等高原特色农副产品和美食,展现出西藏近年来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的累累硕果。《蓝天上的云》以清新的采风写生形式带领观众感受风与光的和鸣,在明快洗练的旋律中展现西藏风电、光热等清洁能源发展新图景。《雪域情歌》则在拉萨贡嘎机场取景,现代化的机场中,嘉宾们细数西藏民航通航60周年的点滴成就,这条不断延伸的“空中金桥”正织就边疆联通内地、走向世界的崭新篇章。
“总觉得立秋了,天该凉快了,没想到膝盖反倒更不舒服了。”坐在诊椅上的王大爷,一边揉着膝盖一边叹气。这位来自娄底的62岁老人,有10年晨练习惯,每天天不亮就去公园打太极、慢走,风雨无阻。今年入秋后,他琢磨着“秋老虎天不算热,多练练储备体力”,不仅把晨练时间从一小时延长到一个半小时,还跟着老伙计们加了爬小山的项目。
十年间,赵岩从西部计划的志愿者成长为西藏自治区政协办公厅的青年业务骨干,户口也迁入了西藏。他见证了谢通门县脱贫摘帽、路灯亮起、集中供暖……也看见了藏族群众眼中的幸福光泽。
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杨懿教授建议,要采取更加精细化的管理措施,区分“个人创作”与“商业行为”。对于景区而言,应当设置免费拍摄区和收费管理区,实施分区管理、限时拍摄制度 ,热门机位限时开放,避免过度占用公共空间;对商拍团队实行预约制度,限制拍摄时段和人数,减少对游客游览的干扰;增加景区巡逻频次,及时制止违规揽客、占道经营等行为。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边疆地区一个都不能少。2021年7月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林芝嘎拉村,看望慰问村民群众。他指出,要落实好党中央支持西藏发展政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今年,嘎拉村村民集体向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的新变化,表达着团结一心跟党走的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大家,在党的兴边富民好政策引领下,切实维护好民族团结,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这是嘎拉村村民朴实的话语,也是西藏儿女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