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团队介绍说,生活在极端环境下的生物体,需要适应并以不同方式获取能量。基于化学合成的种群从化学反应而不是光合作用(需要光照)中获得能量。这类种群发现于深海流体活动区域,那里的海底会渗出硫化氢和甲烷这类化学物质。海斗深渊是最深海洋的一部分,但其绝大部分仍未被探索。
在制度层面,万喆认为,第一,应进一步完善分层分类标准。科创板已设立成长层,后续可针对硬科技属性细化认定指标,例如引入专利数量、专利转化效率等维度,既防范套利,又契合全球科技竞争态势。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领域应配套差异化机制,实现精准滴灌。
在青藏高原腹地,有一项传承千年的手工技艺——青海藏毯。如今,依托文化传承、科技创新和市场开拓,这张承载着高原温度的艺术品,成为青海走向国际市场的一张名片。
关于增强国内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一带一路学院研究员万喆则表示,吸引力的核心在于持续创造价值。资本市场的吸引力与包容性并不矛盾,二者可以形成正向循环。
报告指出,全球各地正积极对外寻求投资机遇,全球资金将重新配置,香港能协助各国分散风险,吸引资金、企业、人才来港。特区政府会继续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创造更好的投资和营商环境,适时采取不同政策措施,支援企业应对挑战。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周伯文提出“通专融合”思路,强调人工智能应具备专业深度与泛化广度,要使大模型在科学发现中由“工具”升级为“引擎”。
“内卷式”竞争的形成原因具有多维性和复杂性。从市场维度看,一些行业存在供需失衡问题,同质化供给快速扩张,而需求端未能同步升级扩容,往往迫使企业陷入价格战、渠道战等低水平内耗。从产业和企业维度看,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传统发展模式下的路径依赖尚未完全打破,一些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与差异化优势,难以开拓增量市场,只能在存量市场中相互挤压。从制度维度看,部分领域规则规范尚不明晰,公平竞争审查执行不到位,地方保护主义与行业壁垒尚未根除,不利于要素自由流动,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此外,行业自律机制尚不健全,部分企业重短期利益轻长远发展,进一步加剧了竞争的无序性。
物种多样性水平稳步回升。2021至2024年,长江流域累计监测到土著鱼类344种,种类数比禁渔前(2017至2020年)增加36种,其中2024年监测到230种。新监测到长鳍吻鮈和红唇薄鳅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时隔30余年首次在长江发现自然繁殖的胭脂鱼鱼苗、在宜昌和监利江段发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鳤产卵场,时隔20余年首次在赤水河赤水市江段监测到鳗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