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了解到,本届书展立足图书展销根本,共吸引全国371家出版单位携16万种图书参展,大量重磅新书好书和读者见面。比如,中国出版集团的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南史》,湖南主宾省的《毛泽东文谭》《何以汉服:重新发现马王堆汉墓服饰》等。世纪出版集团带来近万种参展图书,并通过数字出版馆呈现AI技术在多个场景中的创新应用,如在书展全新上线的“尚古汇典·文渊阁四库全书AI+版”可以有效降低读者接触古籍知识的门槛,有助于更多人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
截至2024年底,广西培养桂派中医大师、广西名中医达279人,国医大师3名、全国名中医4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76名、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88名。广西支持建设各层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255个,连续5年组织名中医专家团队下沉基层开展“名中医八桂行”等活动。
据刘妮介绍,今年5月至7月,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者已超63万人次。今年,该馆将在香港、北京等地举办有关抗战主题的展览。“我们从国际视角重新审视80多年前的东方主战场,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独特贡献。我们希望让世界听到延安的声音。”(完)
以“课程嵌入”贯通育人链路,增强“大思政课”的知行转化力。项目式实践要有效提升思政引领力,必须深度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破解专业课程与社会实践“两张皮”的困境,构建“知行合一”的育人生态。首先,知识重组,专业课程内容向项目转化。利用项目本身的跨学科属性,将专业课程核心知识模块转化为项目实践的“任务包”或“问题集”。围绕综合性实践主题,思政教师、专业导师、行业专家共同设计任务链。这种基于真实问题的知识重组与供给,打破了传统学科的藩篱,使学生在项目中自然领悟知识的整体性与思政的统领性,实现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频共振。其次,能力贯融,专业能力培养向项目借力。项目式实践是能力锻造的熔炉。学生在项目式实践中不仅产出项目成果,更能够通过系统性实践过程,全方位锤炼青年适应时代要求、担当复兴大任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有效促进了“知”与“行”的深度转化。再者,场域延展,专业实践场景与项目衔接。项目式实践将育人场域从教室延伸至广阔天地。通过构建“课程教学-项目实践-反思提升-成果辐射”的闭环,项目前理论铺垫与价值引导,项目中实践探索与能力锤炼,项目后成果凝练及社会传播,形成一个持续深化、影响扩大的全域育人生态。
8月28日上午,中国煤矿文工团召开干部大会,宣布文工团领导任命决定。经文化和旅游部研究决定,任命靳东为中国煤矿文工团(中国安全生产艺术团)团长。
澎湃新闻:布达佩斯中国文化中心举办“茶和天下”活动,匈牙利魔方比赛则在华举办。在您看来,为什么这类在我们通常看来不是很传统的文化交流方式反而赢得民众的喜爱?
尤为关键的是,除了独特的制度优势,经过数年高速发展之后,生态优势已然成为临港产业最大的竞争力。集成电路、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在临港不断地加码投资、提升产值规模,上下游强磁效应频频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