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就明确提出,“支持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丰富文旅业态”“支持各地对消费集聚商业区的夜间照明和夜景灯光升级改造”“因地制宜延长热门景区、文博场馆开放时间,通过多种方式做好夜间开放保障”。如何让“博物馆奇妙夜”更加精彩?须将其置于整个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大棋局中来思考,从多维度实现系统性升级。一方面,文博场馆要“苦练内功”,主动走出“舒适区”,激活“自我造血”能力,增强独特吸引力;另一方面,不妨积极“走出去”,与社会力量共享资源,在策划内容、文创开发等方面寻求“外脑”、博采众长。
在随后打响的同古保卫战中,200师历经12天苦战,以牺牲800人的代价,打退了日军20多次冲锋,歼敌4000余人,俘敌400多人,打出了国威。
不仅如此,还有读者戏称,今年的上海书展是“最会玩的一届”。创新的办展方式,让不少“铁粉”耳目一新。数据显示,本届书展共接待市民读者超38.2万人次,同比增长28.4%;图书销售总码洋6472.7万元,同比增长31.6%;文创产品销售收入1017万元,同比增长100.1%;上海全市共举办1267场阅读活动,同比增长23.8%;出票39.58万张,其中现场售票2.62万张,阅界夜市6天销售收入64.8万元,外省市来沪观众占比25%,文旅商体展联动溢出效应凸显。“我爱读书 我爱生活”,成为书香浸润人民城市的鲜活写照。
作为促进多边贸易合作共享的平台,东北亚博览会商品贸易成交额累计近100亿元,签约合作项目3032个,投资总额20538.75亿元。一批涉及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及农产品加工、汽车及零部件加工、文化旅游和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的重大项目落户吉林。
从机遇看,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引擎。截至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增速。麦肯锡2025年报告显示,生成式人工智能有望为非洲每年带来610亿至1030亿美元经济价值,显著提升农业、医疗、金融和教育等领域的服务效率与可及性。
当然,博物馆夜游项目增多,可能会带来人力、资金、内容策划以及安保等方面的多重压力。怎么有效安排人手、优化馆藏资源,如何在馆外做好游客疏导、后勤保障等工作,都将决定夜游项目能否可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更重要的是,夜游项目不应仅是白天展览的延长与复刻,唤醒更多“沉睡”资源、避免活动项目的同质化等,是做好夜游博物馆“后半场”的关键所在。
一是深化制度型开放。中国领导人在多个场合向世界阐明了继续深化制度型开放的立场,这同时也是在“逆势”之中以规则绑定遏制相关国家政策反复的理性之举。中方可在当前“负面清单”的基础上,持续强化“准入即准营”原则,在数字经济、绿色金融、生物医药等美方高度关注的领域,主动对标《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与《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国际规则,制定长期的开放路线图,将大国的政治博弈转化为全球性的规则博弈。由此,中国得以将深化开放由“政策宣示”有效升级为“法律义务”,为低迷的全球经济以及处于危机之中的全球贸易持续注入新的稳定剂,进而为将关税战由当前的“休战”转向“终战”提供坚实的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