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民航局、国家发改委联合发文《关于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指导意见》,画出国际航空枢纽的蓝图,提出“3+7+N”国际航空枢纽功能体系。
作为国际网球联合会(ITF)为全球30至70岁的网球爱好者量身打造的群众性国际赛事,本次站共设30+、40+、50+、55+、60+五个年龄组别,每组包含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双打、混合双打五个项目。
然而,人工智能并不是抄袭的始作俑者,人类抄袭也没有全然销声匿迹。巴特曼提到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有人把一篇其他人写的关于“压缩文化”和慢下来的重要性的文章读出来做成了视频,仅仅修改了标题和几个形容词,结果这个视频成了爆款。和人工智能相比,这个抄袭者读完了原文,选择了抄哪些段落,修改哪些单词,这种老式抄袭的技艺在自动化的过程中消失了。2023年,一个账号名为LindyMan(编注:这个名字显然取自lindy effect,林迪效应指的是经久不衰的事物——如技术或创意——已经存在的时间越久,在未来也会越长寿)的推特用户做了类似的事情,这个账号专门发布关于传统价值观和永久智慧的推文,内容全部来自《大西洋月刊》的旧文和被遗忘的博客文章。抄袭行为曝光后,他把责任推给了一个不存在的研究助理,然后继续发帖,至今仍然活跃在X上,并且很可能从马斯克制定的分成机制中获利颇丰。
文章接着指出,过去我们认为,某些想法或是包装某些想法的方式属于某人。如果我想用你的想法,就通过引用并注明出处来表达对归属权的认可。尽管这个系统并不完美(它更有利于那些锱铢必较的人,而不是大大咧咧但富有创造力的人),但它基本上运行如宜,激励着人们不断进行微小的创新。人工智能彻底打破了这一现状,当一个语言模型同时用大量来源不明的文档进行训练时,其产出的归属权就变得模糊不清。美国新闻网站CNET的AI记者被发现大量抄袭竞争对手甚至CNET自己人类作者,它对现有文章进行重新合成而不注明出处,Futurism网站称之为“自动抄袭机器”。当教授们评估AI的作品时,他们表示其抄袭程度显然达到了足以让人类记者被解雇的程度。
来中国游,是暖心的——在承德街头,英国游客蒂姆将孩子留在一家路边摊,等他回来,发现老板正在很认真地教孩子包饺子,这一幕镌刻在了他的心里……
2024年7月,小夏线上接触到了一家主营国学业务的公司,面试两次后,被录用。工作内容听上去与违法犯罪毫不沾边——线上给客户答疑,根据对方肤质推荐护肤品。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主席Lina Khan讲了一个航空票价的例子,体现了新一代监控定价的危害。“假设你查看了一张飞往某地参加家庭婚礼的机票。该航空公司利用你设备上的定位数据,推断出你的家乡;再结合你在社交媒体上的发布内容,发现你计划旅行的时间,以及你搜索新餐厅或活动的记录——这些信息可能会让它们推断出你在准备婚礼相关的事情。”然后,航空公司可以用AI算法将这些数据转化为价格策略——对婚礼日期周围的航班提高价格,因为它知道你别无选择只能出行。
被告人王某受他人雇佣,通过境外加密通讯工具非法收受公民个人信息数据12万余组,后虚构“教育机构退费”等事实制作传单,利用某快递向全国不特定人员盲发包含诈骗传单的快递12万余单,骗取大量钱款。经查,涉案钱款共计人民币70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