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方朝鲜半岛外,西域似乎也有八月十五过节的习俗。据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四《境异》,龟兹国在八月十五日会“行像及透索为戏”。这两项节日风俗,一是“行象”,即把佛像安置在用鲜花等装饰的宝车上,众人簇拥着佛像在街衢巡行,有瞻仰、膜拜等宗教仪式,和舞蹈、杂技、戏曲等演出;二是“透索”,也就是跳绳。
香港市民邓女士特意带着孩子前来参观。小朋友挥舞着手中的国旗,兴奋地向记者细数登舰后所见所闻。参观结束后,小朋友仍意犹未尽,直言“军舰很威武”,并表示回到学校后,一定要把今天的难忘见闻分享给同学们。
“巡边虽然累了点儿,最惊险的还是那次突发的洪水。”2023年8月11日凌晨2点,正在距大肚川镇13公里外太平川村巡河的王智刚,突然接到所长王传林电话通知,南小河被冲下来的杂物堵住,洪水涌进镇里了。
而从八月五日玩月到八月十五望月的转化,则与安史之乱后,社会心理对团圆因素的强烈需求有关。渔阳鼙鼓动地来,霓裳羽衣黯然收。安史之乱整整持续8年,大唐和百姓一起从歌舞升平断崖式下跌为颠沛流离。而十五夜月圆满无缺,人们抬头仰望一轮圆月,自然会生发出对阖家团圆的无限祈求。在这种期盼团圆感情的加持下,人们开始赋予八月十五的流辉满月以别样的情思。
顾真去年送我的那本《书会说话》是他用中文写的关于英文书籍的书话小品,谈出书,谈贩书,谈访书,谈藏书。印象里中文作家能写英语文学的不少,写过英文书籍的不多。向陆公子请教,他写出来的名单倒也不短:周作人、梁遇春、郁达夫、叶灵凤、冯亦代、董鼎山、杜渐、吕大年、恺蒂、刘铮,不过这些名字顾真在他的书里都没提到,他只说:“董桥先生的书,当年翻得最勤快的大概是《绝色》。搜书藏书旧事看太多,难免青山入梦,恍惚间觉得那些竹节书脊同自己也就相隔一面橱窗。一不小心就成了奥古斯丁·比勒尔(Augustine Birrell)笔下那些初入迷途的年轻猎书客,患得患失,‘叹息余生也晚’(bemoan his youth)。”
9月以后,我国从北到南,逐渐进入了秋季。国庆、中秋双节来临之际,北方地区秋意渐浓,早晚温差变大,夏天恼人的蚊虫逐渐在人们身边消失。但在长江以南地区,暑热退去,气温正好进入了蚊虫生长发育的最佳温度区间。
据日本僧人圆仁所作《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新罗之所以异常重视八月十五,是因为当年新罗与渤海国大战,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终于在八月十五日这天取得胜利,遂“仍作节,乐而喜舞,永代相续不息;设百种饮食,歌舞管弦以昼续夜,三个日便休”。新罗的八月十五节,应该是在隋唐时期该国已有宴饮、射箭等节俗活动的基础上,经由打败渤海国重大胜利的纪念意义加持,最终发展为重要节日。
据介绍,全省夏收工作6月7日基本结束,夏粮丰收已成定局。夏播工作从5月28日大面积展开,截至6月13日,已播种面积7915.2万亩,夏播工作大头落地。初步统计,目前全省因旱不能播种面积323万亩,若未来持续无有效降水,夏播进度将会进一步放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