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婷婷举例称,比如,某个民办园的保育教育费收费标准是每个月每人800元,所在地同类型的公办园收费标准是500元,这个政策实施之后,在公办园就读的大班儿童就不用再交了,500元全部免除;在民办园就读的大班儿童,也是相应按照500元的标准免除,只要交差额部分,也就是300元。
创新无处不在,活力蕴藏于真实需求之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多企业摆脱“内卷”焦虑,坚持走创新驱动之路。既要仰望星空,追求前沿突破,又要脚踏实地,深耕民生需求。唯此,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接地气又有活力的创新动能。
校企合作搭建“育种平台”。如果说新加坡的青年人是创新创业的“种子”,那么深度的校企合作则是名副其实的“育种平台”。新加坡在政府这一“强力推手”的推动下,构建了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高校提供科研支撑、人才支持和孵化平台,企业反馈市场需求、提供真实的技术应用场景和业界导师资源,搭建起运转有效的“育种平台”。这一平台既有真金白银的“种子基金”,又有一路护航的导师扶持,既有创业实践的真实场景,又有助力落地转化的政策支持……高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机制为青年学生创造了广阔的创新创业天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场景中拓眼界、长才干、求真知、善创新、能创造、会干事,孕育出一个个具有发展潜力和成长空间的创新创业“金种子”。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保育教育费。对在教育部门批准设立的民办幼儿园就读的适龄儿童,参照当地同类型公办幼儿园免除水平,相应减免保育教育费。(8月5日长沙晚报)
世界各地成为“超级舞台”。新加坡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开放的国际化视野,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合作共赢的理念将世界各地打造为其创新创业教育的“超级舞台”。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在世界各地建立了20多个海外创业中心,为学生提供全球化的创业支持和资源,致力于支持和培养创业者,将创新的想法转化为创业的实践。与此同时,该大学还设立了“全球挑战基金”,鼓励资助学生参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公平、医疗资源分配等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将创新思维应用于实际社会问题的解决中。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更在实践中锻炼了学生创新的意识、创造的能力和创业的素养。在新加坡,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未来创业者”。
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命脉所系,其规模与质量直接关乎我国的粮食产能,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基础。在“吃得饱”目标实现之后,“吃得好”与“吃得安全”已成为端稳“中国饭碗”的核心关切。而支撑这两大目标实现的根本,正是耕地的数量安全与质量提升。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企业排产下调,一方面,为避免库存周转效率下降,通过阶段性减产为渠道留出消化库存的窗口期来平衡供需关系;另一方面,7月排产加码,透支了8月排产空间,导致8月排产增速自然下滑,形成生产节奏的阶段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