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研究院首任院长常书鸿与继任者樊锦诗均为浙江杭州人,前者被誉为“敦煌的守护神”,后者有“敦煌女儿”的美誉。此外,云南昭通人姜亮夫在20世纪30年代赴英法留学时,放弃学位辗转抄录敦煌文献,回国后在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工作40余年,开创了浙江敦煌学的研究传统。
此后,姜亮夫、蒋礼鸿的学生郭在贻,以及姜亮夫、蒋礼鸿、郭在贻的学生张涌泉等一代又一代学人持续聚焦敦煌俗字、俗语研究,编撰《敦煌俗字研究》《敦煌文献语言大词典》等,将研究范围拓展至全部敦煌文献。
继续前行,一幅题字吸引了我的目光,“还我河山”四个大字笔力遒劲,透着一股凛然正气。讲解员介绍道:“这是1932年爱国将领马占山在江桥抗战后写下的题字。江桥抗战中,他率领东北军奋起抵抗,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占领满蒙’的侵略计划,这份题字既是他个人的壮志,也成了凝聚各方力量的精神旗帜。”
王键宽说,万绿智慧作业区现在基本实现智能化,无人插秧机播种效率达到人工的40倍,无人机施肥速度是人工的80倍,每亩种植成本比传统方式节省约300元。
“航天员从来不怕任何困难”,王浩泽鼓励同学们在面对挑战时要“坚持住、不怕难”。她还分享了航天员大队的信条——“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并寄语学生们要热爱祖国、锻炼身体、好好学习,在面对困难时秉持永不放弃的精神,在校园中收获知识与梦想,将来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
主办方介绍,展览在策展模式上进行了重要创新,最大特点是首次大规模邀请青年策展力量深度参与。刘海粟美术馆的青年策展人周阳、刘璐、徐洁,以及乐梦融、崔昱、李政钟、赵蕾、陆俊毅、尚一墨、包为跃、邹一了、武林、罗仕平、汪沂、夏磊等15位来自社会各界、不同年龄层的优秀青年策展人共同组成策展团队。他们不仅参与前期策划,更将“站上展览中央舞台”,在展览的各个环节发挥重要作用,携手为展览注入鲜活、多元的青年视角与创新能量,以创新迭代的理念拥抱艺术新力,确保展览真正反映青年所思所想。
5日下午,新加坡能源集团在成都举行“对话城市更新”圆桌讨论及节能改造项目参观活动。此次活动聚焦工商业建筑的绿色更新,探讨城市更新带来的机遇和绿色低碳发展路径。
所谓敦煌俗文学,是指在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一批以通俗语言创作、面向普通民众的文学作品。它生动反映了中国古代民间社会的风貌、文化特质和语言特点,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