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要靠兴趣。实在没有兴趣,肯定是学不好的。面对不喜欢的专业怎么办?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要积极调整心态,尽量用理智战胜感情。随着学习的深入,对专业的了解,许多学生都会慢慢喜欢或者适应所学专业的。参加社团活动、实习等实践,也能增进对专业的理解和兴趣。
会上有记者提问,近日,赖清德宣布台湾地区2026年度防务预算提升至GDP的3%以上,折合逾8000亿元新台币,主要用于对美军购。而美国《外交家》杂志近日刊文指出,“汉光演习”不过是在“演戏”,台湾社会与民间在心理与制度层面都未做好战争准备。对此有何评论?
李亦怀身上有传统士人的底色,如忧国忧民、热爱收藏、讲究礼仪、喜欢交游、课子甚严等,也有现代银行职业经理人的特点,工作负责、讲求效率、有经济头脑,这也是近代历史在变化与演进过程中投射到个人身上的呈现。更重要的是,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背景下,他是一名有良知、有坚守的中国人。1938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一周年时,温州举行悼念阵亡将士的纪念活动,晚上2万人参加火炬游行,李亦怀带领银行全体员工参加。他认为未去参加的两位下属“自甘暴弃,殊可痛恨”,显示了拳拳爱国心。
在许多学校,转专业并非高不可攀。灵活宽松的转专业政策背后,并非鼓励所有学生盲目追求热门,而是为了留出更多持续探索和发展自我的空间,让学生找准兴趣结合点,从而提升专业学习与生涯发展的匹配度。学生确有实力,无论转哪个专业,都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在这种情况下,尝试一下转专业未尝不可。但不同的专业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一定要充分考量自己是否符合这些要求。
澎湃新闻:近代中国的华资商业银行往往有一位“灵魂人物”,如周作民之于金城银行、胡笔江之于中南银行、陈光甫之于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职业经理人的才能、人脉、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所执掌银行。李亦怀是浙江地方银行温州分行的创建者,担任该行经理长达15年,他作为职业经理人的风格如何,对银行的业务和发展有怎样的影响?
新闻发言人朱凤莲表示,民进党当局出于谋“独”本性,不断操弄司法和行政手段制造“绿色恐怖”,阻挠港台、澳台交流交往,升高对立对抗,其卑劣伎俩注定失败。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杜继东、吴敏超研究员整理的《李亦怀日记》正式出版,这部记录1934-1947年间温州金融业与当地人民生活的珍贵文献,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战时中国的窗口。
中央要求谋划新一轮财税改革,税制改革是重头戏,未来增值税、消费税、个税等主要税种还将有进一步改革举措。笔者呼吁,在税收征管不断强化的同时,为促进企业、个人实际税负维持在合理水平,未来税制改革应当统筹考虑降低名义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