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22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就建议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大幅扩充专职科学教师队伍。例如吸纳一批非师范类理工科毕业生,经培训和资格认证后将其纳入科学教师队伍,同时在理工科院校开设科学教育专业,扩大科学教师的来源。
宁德一中八年级学生缪濡骏称,剧中所演绎的亲情、战友情让他印象深刻,同时战士们坚守岗位的精神让他深深体会到戍边战士的艰苦,“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要珍惜亲情,努力学习、刻苦奋斗,长大后为国家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把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思政课,引导青少年厚植爱国情怀。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从杨靖宇将军“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铮铮誓言,到赵一曼受尽酷刑仍坚贞不屈、用生命捍卫信仰,从左权将军“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的壮烈事迹,到狼牙山五壮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毅然抉择……这些抗战故事既是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素材。把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思政课,就要讲好抗战英烈故事,通过组织青少年观看优秀抗战题材影视剧、阅读优秀抗战图书、参观抗战纪念馆等方式,让青少年深刻感受抗战英烈们的崇高精神和家国情怀,在缅怀英烈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自觉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
17岁时,谢帮银开始学习民间音乐,跟着乡里的老艺人唱短篇小戏。他嗓音洪亮,模仿力强,常常一句唱腔就能惟妙惟肖。一次,他在戏台旁看木偶戏时,被老师傅注意到。师傅对他说:“你嗓子好,又肯学,不妨来试试木偶戏。”起初,他只是觉得新鲜,可当亲手拿起木偶的那一刻,他被一种奇妙的感觉击中了。
“我们的装备处在什么位置、什么状态,如果不能实时掌握这些态势,指挥员在战场上的决策就没有依据。”刘先锋介绍,为了贯通运输投送保障链路,他们致力于研制一套芯片、算法、技术方案全部国产化的系统,用于掌握装备实时动态位置,在遂行物资前运、医疗保障等任务时,能够全要素、全时段、全地域实现态势监控。这次阅兵训练场上使用的辅助训练和考核系统,就是实战化应用之一。
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学素质研究室副主任李秀菊介绍,去年其团队在全国调研了100多所农村地区的中小学,这项调研基本覆盖了除港澳台以外的所有省级地区。
针对这些挑战,孟德宏建议,沉浸式学习的效果最好,在目的语环境中学习,进步会更快。对于没有条件到中国学习的学生,多听多练是关键。现在的网络资源很丰富,学生可以通过看视频、听音频等方式增加语言输入和输出。
中华文明生生不息5000多年,中国人民以非凡的创造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840年以后,由于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朽,中国饱经沧桑磨难,中国人民遭受深重苦难。日本对华持续侵略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面对侵略者,中华儿女不屈不挠,历经14年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昭示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伟大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