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6月13日,全省大、中型水库可用水总量40.48亿立方米,储量充足有保证,按照6月底前无有效降雨的最不利因素考虑,可放水7亿立方米用于抗旱灌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中型水库及河道供水正常,地下水源较充沛,能够满足抗旱需求。5月下旬以来,对全省98.72万眼农田建设灌溉机井和56.85万项灌排沟渠设备进行全面排查,及时修复损坏设施,确保抗旱灌溉需要。省财政近期专门安排3000万抗旱专项资金,支持各地开展抗旱工作。
然而,“零门槛申请”并不意味着“无条件转入”。事实上,转入标准依旧严格、竞争相当激烈。为了提高转专业成功率,学生必须在专业基础、实践能力、生涯规划这三方面力争上游。首先,坚持将国家战略需要、产业前沿需求和个人兴趣优势相结合,合理确定目标转入专业。其次,提前研究接收政策,在专业成绩、竞赛实践、集体活动等方面“稳扎稳打”,积累卓越的学习能力、实力与潜力。最后,科学评估专业课程难度、对能力素养的要求等,制定细致的学习计划,这样才能缩短转专业后的适应期,持续激发学习兴趣与动能。
从四行仓库出发,讲解者不再单单介绍“这是撤退起点”,而是进一步引导大家观察建筑布局。“四行仓库最初为什么于此建造?”“守军又为什么选择这里作为堡垒?”参与者们在观察、比对苏州河水路及仓库结构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当年的选择。站在西藏路桥上,参与者们远眺苏州河两岸、对比历史图片,讨论着“八百孤军”当年的线路,历史路线此刻变成了可共情的思考。浙江路桥的“生死撤退”、孤军营(今晋元里)的4年生活……观众自主发起的观察与探索,让城市空间变成了“可提问的历史课堂”。
当前,多数高校通过“三增一降”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大的专业自主权——增加转专业申请次数、延长申请时间窗口、扩大转入专业范围以及降低申请转出门槛,打造更加灵活多元、分层分类的转专业体系。一方面,突破了申请转专业的年级、次数和专业限制,大一、大二年级(个别高校延长至大三)均有机会申请,允许跨院系、跨大类、跨专业申请,转出政策更加宽松。另一方面,允许学生根据能力兴趣分层、分批申请,横向打造了拔尖人才培养特区、试验班等个性化项目,纵向打通了降级转专业、零门槛转出等政策通道,实现了更大规模、更广覆盖、更高满意度的因材施教,提升了人才分类和个性化发展成效。
其次,是消费领域的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从消费结构看,我国目前服务消费具有较大增长潜力,为了释放这一潜力,需要有更高品质的供给,因此,我们同步实施了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的贴息政策。贴息对象是向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发放的银行贷款,聚焦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等8类主要消费服务领域。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可以贴息1年,上述领域的服务业经营主体单户享受贴息的贷款规模最高是100万元,单户享受贴息最高1万元。这两项政策到期后,我们还会开展效果评估,研究视情延长政策的期限,或扩大支持范围,和调整贷款经办机构的范围。
看岗位——内蒙古社区民生工作志愿服务计划招募5000人,扩大“三支一扶”招募规模至3000人,“西部计划”新招募1000人以上。
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讲,建议消费者在购买此类商品时要警惕标注“万能破解”“全频段适配”等模糊描述的设备。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使用范围,只能用于自家合法所有的设备,切记不要随意用于控制公共设施和他人财物。发现遥控器控制其它设备要立即停止使用并联系有关人员排除故障,禁止使用遥控器复制他人设备信号。此外,遥控器在出现故障时,要联系正规维修机构处理,不要私自随意修改频段、加装破解模块等,以免占用干扰其它电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