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阿齐兹将目光投向中国历史文化传统,译介《论语》《老子》等经典典籍,以期鉴古知今。在他看来,中国经典不仅蕴含文学价值,更凝聚着中国人的道德准则和哲学思考。
纪宁说:“欧美国家的网球市场已逐渐进入饱和阶段,中国被认为可能带来新的爆发性增长点。”他认为,在中国这个网球新兴市场,应更充分地挖掘体育明星的商业价值。“这有利于全面释放中国体育经济的增长潜力。”
“水土并治”是古代处理水城关系的核心策略。《礼记》中“土反其宅,水归其壑”的记载,道出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先民最根本的祈愿。在水利实践中,古人致力于让水土各尽其用,比如唐宋时期,太湖地区创造塘浦圩田,通过挖土疏渠形成水道,又以淤土筑堤御水;明代采用“束水攻沙”之法治理黄河,实现水土的动态平衡;清代在疏浚凉水河时,将挑挖的淤泥用于增辟稻田,达成土方平衡,同时以“散水匀沙”之法变无定河为永定河,又引南苑凤河、凉水河水“蓄清刷浑”,最终实现“清流演漾,资安永定”的目的。“水土并治”的生态智慧为现代城市建设提供了深刻启示:城市建设须摒弃“水”“土”分离的规划模式,通过适当恢复河道的自然形态与功能,充分利用自然能动性实现水土协同调控。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要求“强化城市自然灾害防治,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在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系统提升城市排水防洪能力、统筹城市水资源利用与防灾减灾成为构建韧性城市的重要方面。而古代治水实践中蕴藏的水城共生之道,或可给我们带来启示、提供借鉴。
据介绍,根据气象监测情况,今年4月下旬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26.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75%,截至6月13日,大部分地区连续无有效降水日数超60天,郑州等10个地市在70天以上;平均气温23.2度,较常年同期偏高1.8度。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逐步站稳脚跟、扩大根据地,高举起团结抗战的旗帜。美国人埃德加·斯诺怀揣着对中国革命和抗战的诸多疑问,决心前往荒凉的西北高坡探寻红色中国的真相。1936年6月,埃德加·斯诺到达陕甘宁苏区,成为第一个访问红色中国的西方新闻记者。他将自己在陕甘宁苏区的见闻写成《红星照耀中国》(中译名《西行漫记》),1937年10月后相继在英美出版发行,打破了国民党对苏区的新闻封锁,中共在抗战中的巨大潜能和作用开始引起西方世界的广泛关注。
对西北城市来说,机场的作用尤为重要。西北不沿海,也没有内河航运。依托铁路和机场打造枢纽,形成开放门户,无论对区域还是全国而言,都具有经济与战略的双重意义。
上合组织因安全之需而生,更因安全之基而兴。从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到构建安全共同体,再到落实全球安全倡议,上合组织持续丰富安全合作理念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