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与活动双轮驱动下,上海夜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特色在哪里?积攒了什么经验?带来了哪些启示?澎湃新闻推出“发现夜上海”系列报道,聚焦游客、青年、市民三个群体关注的夜经济场域,去感受夜的魅力。
今年36岁的李樟煜,已经在残疾人自行车项目征战多年。2012年伦敦残奥会,他第一次实现了残奥冠军梦。接下来,从里约到东京,再到巴黎,他带着梦想破风前行,每届残奥会都有金牌入账。据介绍,李樟煜获得的各类国际赛事奖牌已有50多枚。
据悉,在2018年上次政府停摆期间,自由女神像最初关闭,并拒绝了数千名游客,后来在州政府的资助下重新开放。(总台记者 赵淼)
刘红霞感慨,70年来,新疆的中医药事业早已今非昔比,中医皮肤科、维吾尔医皮肤科等国家级重点专科拔地而起,维吾尔医、哈萨克医、蒙医与传统汉族医药交融互鉴,使新疆中医药的发展步入快车道。
对于夜游外滩的游客来说,“夜上海”不应该只是灯光和建筑的美轮美奂,如果游客半夜走累了没地方歇脚,不能喝杯冷饮甚至想吃一顿找不到地方,体验感势必打折。所以,延时打烊的老字号,夏季推出冷饮也好,周末外摆也罢,都是兼顾格调和游客实际需求后的市场选择。怎么做到既“洋气”又不失“烟火气”,南京路步行街的“试点”开了一个好头,效果则有待市场进一步检验。
“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喜迎国庆的欢乐氛围中,内蒙古锡林浩特站候车大厅内,诗歌朗诵《十月的礼赞》铿锵有力,一首《我的祖国》更是引发了全场共鸣。
豪情满怀、凯歌高奏。在浙江余村、在云南玉溪、在吉林长春的社区、在四川绵阳北川,各族群众满怀激动心情,升起国旗,唱响国歌,在一片“中国红”的氛围中,赞叹越来越美好的生活。
缤纷绚丽的巨型花坛演绎盛世华彩,明艳的“中国红”在街头巷尾飘扬,“生日快乐”“为祖国比心”刷屏朋友圈……当“国的庆典”与“家的团圆”在丰收时节相遇,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着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个人与民族、传统与现代,在此刻同心共振。